凡是看过新能源车圈财报的人,最近都将目光投向了小鹏。小鹏刚发布了Q2财报,赚了340多亿,手里还有475亿现金,看起来大有财力雄厚一骑绝尘的架势。CEO何小鹏亲自上阵,在电话会上放了不少大招,涉及新车型、自动驾驶、技术底牌乃至行业未来。台面上一切都亮眼,潜台词却耐人寻味。
先说销量。小鹏上半年净亏损11亿,比去年同期收窄15亿。表面看是“亏损减少”,听着像是在进化。但“少亏当赢”真的是好事吗?如果汽车公司把“亏得少”当成核心竞争力,那么离造血指日可待也就差一口仙气了。
接下来是车型策略。全新P7定价30万,下周上市,被寄予厚望,指望靠它把9月销量拉到4万辆。年轻男性成为主要用户,这或许是对传统“油腻中年”审美的反击。但市场上不光小鹏一家在冲刺,蔚来、理想都在磨刀霍霍,30-50万价格带上演真刀真枪的厮杀,用户到底买谁账,谁也不敢打包票。
更刺激的是小鹏的“大产品周期”。何小鹏放话说,第四季度全新X9增程版量产,40万价格,主打1500公里综合续航。小鹏觉得,续航焦虑终结就像人类终结发际线危机一样吸引人。只是,电池底层科技没突破,靠续航参数吸睛,还能有多大红利?
最受争议的是自动驾驶。小鹏要明年量产L4级车型,还说要搞Robotaxi,而且还不是“拿来主义”,而是自产自研,直接前装量产。三颗自研图灵芯片,算力撑到别人三倍,配合大模型VLA,声称增程到接近“有人驾驶”的水平。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可问题来了:政策能不能放?车出了事故谁担责?用车环境和道路条件千差万别,靠一篇PPT真能实现“自动驾驶自由”?
现实其实严峻。何小鹏自己也承认,现在行业里大家都在堆算力、堆激光雷达,你用三颗芯片,他就再上一颗。说到底,技术马拉松还在中场,用户依然得提心吊胆,时刻准备随时接管方向盘。L4的“承诺”如今更像一碗鸡汤:提神有余,解渴不足。
财报里,最拿得出手的还是毛利率。17.3%,比特斯拉还高,小鹏的PPT做得确实漂亮。可惜净利润依然为负,开发和产研的钱一刻没停烧。眼下靠“高价新车”要拉升业绩,也就像用香水遮盖体味——只能解燃眉之急,想长久发香,还是得靠硬实力。
小鹏的新打法是“一车双能”,纯电、增程并举,试图覆盖10万到50万区间。战略看似稳健,其实暗流涌动:既想摘高端果实,又舍不得放弃低价市场,难免有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味道。
而Robotaxi更是前景迷雾重重。政策窗口还没彻底打开,相关法规“只许测试,不许撒欢”。小鹏所有的硬件软件都准备好,能否上路还得看监管脸色。而即便试点,用户敢大胆上车吗?从业内到用户,从法规到路况,每一步都是“高空走钢丝”。
说到技术壁垒,芯片与大模型让小鹏信心拉满。三颗图灵芯片、庞大VLA参数,推理力直奔L3/L4。但这些闪耀的技术词,最终还得用户用脚投票。毕竟,纸面参数永远打不过真实体验,真正的自动驾驶不是停留在工程师的自我感动里。
何小鹏的电话会上处处是宏图伟业。可是所有美好愿景,落地都得过三关:技术爬坡、政策风险、市场验证。冲销量容易,压成本拍胸脯简单,但用户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车,不是口头上的革命。
小鹏目前账面资金充裕,研发意志坚定,但市场没有情怀分。竞争愈演愈烈,创新不进则退,技术没兑现就是白搭。未来小鹏能否兑现L4和Robotaxi的承诺,不是靠一次财报和一场会议决定的。我只想问一句:下次开财报电话会,小鹏能不能把亏损“翻红”,让所有新技术都真刀实枪地服务于路上千万用户?答案,还得等时间给。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