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突然改名!雷军降职了!

一、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一场行业危机后的“降温”

5月初,小米汽车官网悄然修改了SU7系列的宣传话术,将“智驾”统一更名为“辅助驾驶”——标准版的“小米智驾Pro”变为“小米辅助驾驶Pro”,高配版则改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调整看似是文字游戏,实则是行业监管趋严与舆论压力下的“紧急刹车”

小米汽车突然改名!雷军降职了!-有驾

改名背后的导火索
3月29日,一辆开启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严重事故,车辆以116km/h的速度撞上施工路障并起火,三名乘客遇难。尽管系统提前4秒发出警报,但驾驶员仅剩2秒反应时间,最终未能避免悲剧。事故后,舆论矛头直指车企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夸大宣传,尤其是小米此前“闭眼也能开”的营销话术被批误导消费者

监管重锤下的行业集体“低头”
4月以来,工信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接连发声,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禁用“自动驾驶”等模糊表述,并点名“防止驾驶员误用、滥用”。华为乾崑联合12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强调“营销透明”。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车企也纷纷将宣传词中的“智能”改为“辅助”。小米的改名,不过是这场行业整顿风暴中的缩影。

二、雷军“降职”真相:从台前退居幕后,聚焦造车生死线

几乎同步,雷军卸任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仅保留董事职位。这并非孤立事件——2023年以来,他陆续退出12家小米关联公司职务,包括小米影业、小米电子软件等,被解读为“战略收缩,专注造车”

小米汽车突然改名!雷军降职了!-有驾

职务调整背后的战略逻辑
执行董事需深度参与日常运营,而董事更侧重战略决策。雷军的退出,意味着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小米汽车的研发与全球化布局。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团队已扩至3400人,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占比达6.8%,并从高通、英伟达挖角30名芯片工程师,剑指智能驾驶技术突破

生态协同与流量焦虑
小米之家新增“智能家庭设备”和“美发饰品销售”业务,看似跨界,实则暗藏深意:前者与汽车生态联动(如SU7零部件42%由小米之家供应),后者试图通过高频消费品吸引女性用户,打破汽车业务“直男主导”的流量瓶颈

三、行业反思:技术狂欢后的“责任觉醒”

小米事件暴露了智能驾驶行业的深层矛盾:技术激进与责任模糊的失衡。车企曾用“城市NOA”“无图智驾”等术语编织未来图景,用户误以为“方向盘即将消失”,却忽视L2级辅助驾驶的本质仍是“人机共驾”

血的教训与监管倒逼
安徽事故后,法院明确“车企过度宣传需承担30%责任”,迫使车企在用户手册中增加风险提示。例如蔚来NOP功能的安全考试题库从50题扩容至120题,小鹏P7紧急接管提示增至7页

“辅助”二字的行业意义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不仅是语义降温,更是责任划分的清晰化。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激光雷达的参数再漂亮,也抵不过一个‘鬼探头’。”技术必须回归工具属性,而非营销噱头

四、未来挑战:小米汽车如何破局?

尽管SU7上市首月交付2.8万辆,但半年订单仅完成目标的35%,且面临特斯拉Model 3改款与极氪007的夹击。小米的应对策略包括:

技术突围:加大端到端大模型研发,提升泊车成功率至92%

全球化布局: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适配欧洲法规,巴西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拉美特供版

用户教育:通过模拟场景教学强化安全认知,避免“过度信任系统”

结语:褪去光环,回归理性

雷军的“退”与小米的“改名”,标志着智能汽车行业从狂热迈向理性。当流量红利褪去,唯有技术扎实、责任清晰的车企才能存活。正如事故遇难者家属的泣血质问:“她说智驾安全,可命只有一次啊!”——这句话,值得所有车企刻入基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