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拂,撩拨着蠢蠢欲动的心,仿佛一个劲儿地催着你往外跑。
朋友圈里,不是圣托里尼的蓝顶教堂,就是稻城亚丁的雪山,似乎没在远方留下点足迹,这春天就算交了白卷。
一嗨租车适时冒头,吆喝着他们家有几款车,能让你“解锁自驾新体验”。
翻译过来,就是:租车,走起!
可劲儿折腾的背后,图个啥呢?
有人说是为了摆脱束缚。
想撂挑子就撂挑子,想歇脚就歇脚,省了掐点赶车,免了人挤人。
话是没错,总感觉缺了点儿味儿。
究其根本,自由的内核,是对掌控感的渴求。
在事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当下,自驾成了为数不多能自己拍板的事儿。
但这份掌控感,也带着点“楚门的世界”的味道。
你以为自己执掌乾坤,实际上,导航早就把路线安排妥当,加油站恨不得在你油箱见底前跳出来,连堵车都精准推送“前方缓行”。
所谓的自由,莫不是在既定框架下,小小地放飞自我?
一嗨租车摆出了几款“尖货”:皇冠陆放、奥迪Q5L、大众威然。
平心而论,都是拿得出手的家伙。
可问题也来了,好车就一定能换来好心情吗?
这事儿,得分人。
你要是好个“里子”,那奥迪Q5L绝对能让你脸上有光。
开出去倍儿有范儿,七大姑八大姨都夸你混出息了。
可你要是图个舒坦,那大众威然兴许更对你的胃口。
空间够大,坐着不挤,一家老小都能伺候好。
不同的抉择,折射的是迥异的价值取向。
有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有人务实至上,怎么舒服怎么来。
这本身没啥高下之分,纯粹个人选择。
但当我们一股脑地把原因归咎于个人偏好时,有没有想过,这些选择的背后,是不是也被某些社会潜规则拿捏了?
举个栗子,你明明相中了经济型小车,但为了堵住悠悠之口,硬着头皮租了辆壕气冲天的SUV。
这种“门面消费”,未尝不是一种被社会规训的表现?
再瞅瞅一嗨租车的那些花式服务,什么免异地还车费、智能秒取、免车辆押金。
听着是不是挺熨帖?
但说句扎心窝子的话,这些所谓的“便捷”,是不是也建立在对消费者不信任的预设之上?
为啥要免押金?
还不是怕你卷车跑路。
为啥要智能取还?
还不是怕你磕了碰了。
这种“先小人后君子”的服务,固然能规避企业的风险,但同时也让消费者心里犯嘀咕。
与大众认知相悖的是,租车自驾游的蔚然成风,其实也暴露了另一种社会病:人们愈发渴望遁世离俗。
逃离钢筋水泥的围城,逃离996的泥潭,逃离日复一日的单调。
只是,一走了之,真能药到病除吗?
当你手握方向盘,驰骋在高速公路上,你以为自己逃出生天,实际上,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内卷”。
油价刺挠你,堵车磨叽你,违章恐吓你…这些糟心事,依然阴魂不散,换汤不换药罢了。
区区一个数字,就足以窥见问题的冰山一角。
据不完全统计,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的拥堵指数较平日飙升3成有余。
这意味着,哪怕你选择了自驾,也难逃“人在囧途”的魔咒。
所以,自驾游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是货真价实的自由?
是昙花一现的逃避?
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消费主义陷阱?
也许,真正的逍遥自在,并不在于你驾驭何种座驾,亦不在于你奔赴何处远方,而在于你是否能卸下心头的包袱,欣赏沿途的风景。
恰如五月的清风,它才不会因为你开的是皇冠陆放还是奥迪Q5L,而改变它本身的味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