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亲自操刀欧美销售,朱晓彤接棒特斯拉全球制造
7月初的加州阳光还是那么毒辣。特斯拉总部里,这两天气氛却有点微妙。马老板一声令下,高层人事又起了大风浪。这回连奥米德·阿夫沙尔这样的老心腹都被请出了局,传得车友群都炸锅了。
说起来,阿夫沙尔其实不少人并不熟悉他长啥样,但在内部可是个狠角色。2017年进公司,一路从工程师爬到副总裁,跟着马老板东奔西跑,还曾经在SpaceX和推特收购那会儿忙前忙后。有次我去修车时听维修小哥八卦,说这位兄弟是“能搞定老板任何奇葩想法”的人物——“修复者”嘛。不过再牛也顶不住销量压力。今年欧洲、北美卖得真心一般,有些地方甚至惨到新车上牌数跌成个位数。
那边厢,大中华区的朱晓彤,这几年混得可谓风生水起。我记得前年去上海超级工厂参观时,他正带着一帮人满地转悠,看上去一点架子没有。身边做保养的大姐还打趣:“这小伙子脸生啊,不像高管。”后来才知道,人家早就是亚洲业务的一把手,现在更是全球制造的掌舵人了。
朱晓彤出身沈阳,在新西兰留过学,又跑美国读MBA,还在非洲干过基建项目。当年吴碧瑄慧眼识珠,把他挖来搞中国超级充电站,那会儿国内还没几个人信电动车呢。他愣是在全国六十多个城市铺开600多个桩,有次我夜里从南京赶回合肥,中途就靠着一个不起眼的小站补上的电——要不是这些桩分布广,我估计早搁高速上吹冷风去了。
2018年上海工厂动工那阵子,有朋友做设备供应商,说现场调度全靠朱总拍板。一线技师说他“不怕脏、不怕累”,甚至亲自钻进生产线检查流程。据说当时有台Model 3因为焊点问题反复返修,他直接带队分析原因,从材料批号查到员工操作细节。“咱们中国造,也能让老外服气!”这是生产线上流传的话,可见他的影响力。
去年底美国德州产能掉链子,公司派谁救火?还是找到了朱晓彤。他飞过去没几天,就带领团队突破周产3000辆Model Y的新纪录。我朋友圈有人发照片,说看到他凌晨三点还守在装配线上盯数据,比年轻技师都拼命。有时候管理层真不是坐办公室喝咖啡那么简单,这种苦活累活没人愿意抢,但企业关键节点就看谁敢扛事儿。
现在好了,官网挂出来,全世界只剩仨高管:马斯克、CFO瓦伊巴夫·塔尼亚,还有咱们这位东北汉子。从某种意义讲,他已经成了除了马老板之外最有话语权的人物。最近负责弗里蒙特和奥斯汀两大主力工厂,下属都是行业内响当当的人物。不少业内朋友私下感慨,“二号灵魂人物”这个称呼算是实至名归吧?
不过别以为只有高层换血这么简单,其实背后的压力很大。今年1-4月,各国销量榜单一看就头皮发麻,加拿大逆势增长外,其它市场基本全线飘绿。我表哥常驻瑞典,据他说当地4月份新车销量暴跌八成多,“街头碰见Model Y比碰见驯鹿还难”。荷兰葡萄牙也是一路下滑,不少欧洲用户开始吐槽售后响应慢、软件更新频繁出Bug,还有抱怨座椅通风夏天不够凉快(顺便提一句,我自己试过一次热浪天气长途驾驶,确实觉得腰部闷汗)。
竞争对手越来越多,新出的纯电车型智能化配置一个赛一个花哨。这两年不少老司机爱聊ACC巡航系统升级、小众品牌推出的AR-HUD抬头显示,都觉得比早期Model 3体验细腻许多。而且部分地区政策变动频繁,比如德国去年年底突然调整新能源补贴,让不少本地订户临时退单或者观望。有段时间我所在群里的二手特斯拉挂牌量激增,好几个兄弟直言“割肉走人”。
还有件小事挺逗,上个月邻居家的P版 Model S坏了一根门把手弹簧,小区维修店竟然等配件等了半个月。这要搁以前压根不会发生,现在物流和供应链紧张,一环扣一环,都反映到终端用户体验上来。“你别看新闻天天写交付量,其实我们这些用惯油车的人,更关心日常维护方便不方便。”楼下老王如是说,每次喝茶必提一句:“买豪华纯电,你先问问附近有没有靠谱修理铺。”
分析机构Visible Alpha给出的预测,今年第二季度交付量可能同比降超11%。AutoForecast Solutions副总裁Sam Fiorani也直言,中国市场份额缩水明显,而欧洲落后于整体新能源趋势。这种情况下,要完成全年20%-30%的增长目标,无异于登山攀岩——技术优势已不像过去那么突出,再加上传统品牌、电池技术革新、新能源政策变化……每一步都是考验。
最后插句题外话:听闻今年某些批次进口车型为了应对极寒地区续航焦虑,新加装了一套低温预热系统,不过实际效果褒贬不一。有网友冬季发现仪表盘显示与真实剩余公里差距较大,所以建议北方朋友入冬前最好提前检测一下动力电池健康度,以免半路趴窝尴尬。另外顺口提一句,今年部分保险公司针对新能源车辆推出专属故障险,对习惯长途出行或频繁市区穿梭的司机来说倒是一项值得关注的新选择。(相关数据可查阅协会报告及路透社消息)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