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车主被群嘲!舆论反噬品牌,销量要崩?

当理想汽车那位创始人李想,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时,心里估计也是咯噔一下,可能他自己都没想到,一次看似独立的事故,竟然能掀起这么一场关于品牌形象和车主群体的“公审”。事情的起因,据说是某次理想车型与一辆宝马i8的碰撞,但很快,大家的焦点就不在谁撞了谁,保险怎么赔了,而是拐了个大弯,直接冲着理想车主这个群体去了。这感觉就像你在家好好地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隔壁失火,火星子不但飘到你家,还引爆了你家早就漏气的煤气罐。这下好了,问题彻底不是救火那么简单了,而是你家为什么会漏气?漏了多久了?

其实这股怨气,早就在路上了,在每个堵车的十字路口,在每个拥挤的停车场里,默默积攒着。好多人,包括我自己,老早之前就跟同事吐槽过,怎么感觉路上开理想的,风格都那么……一言难尽呢?就好像整个马路都是他家的客厅,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变道不打灯是基操,突然一脚油门从你旁边窜过去,吓得你方向盘都抓紧了,回头一看,得,一辆崭新的L9。知乎上有个匿名回答特别火,说:“自从邻居提了理想L7,我们整个小区的地下车库都变得刺激起来了。”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背后那种感受,估计不少人都懂。

理想车主被群嘲!舆论反噬品牌,销量要崩?-有驾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充电桩那点事儿。你说你一辆增程式电动车,油箱里还有油,电池里还有电,完全不急着充电,干嘛非得跟人家纯电车抢那个救命的充电位呢?我真是遇到好多次了,停车场里空位一大堆,人家偏不,非要往充电桩前面一横,车里没人,APP上也不充电,打电话过去,要么不接,要么理直气壮地说:“我停会儿怎么了?”保安来了也只能摊摊手,劝不动,挪不走。这种行为,你说是个人素质问题吧,确实是,但当这种现象频繁地和某一个汽车品牌挂钩时,这事儿就不再是简单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了。它开始变成一个标签,一个烙印,死死地贴在“理想”这两个字上。

慢慢地,网上就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开理想的,多是些新富起来的“暴发户”,车是他们的新玩具,也是他们炫耀身份的道具,但与之匹配的公共道德和驾驶文明,还没来得及“一起交付”。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跟病毒一样传播,每一个新的负面案例,都成了为这个印象添砖加瓦的证据。于是,当那个所谓的“i8对撞卡车”事件(咱们就当它是个代号吧)一出来,瞬间就点燃了所有积压的情绪。大家一看,又是理想!行了,旧账新账一起算吧。

这下,理想汽车可真是被架在火上烤了。对于一个像特斯拉那样,有全球光环和马斯克这个超级IP护体的品牌来说,可能用户的一些争议行为还能被品牌光环所稀释。但理想呢,说白了,还是个“年轻”的品牌,在国内新势力里虽然卖得不错,可论品牌底蕴和根基,还远没到能对这类公关危机免疫的程度。江湖险恶,它没有BBA那种百年老店的靠山,也没有比亚迪那种深耕多年的技术背景,它更像个突然蹿红的流量明星,粉丝多,黑粉也多,一举一动都被放大镜盯着。所以,这场由车主行为引发的“社会毒打”,对它来说,真是拳拳到肉,疼得钻心。

理想车主被群嘲!舆论反噬品牌,销量要崩?-有驾
理想车主被群嘲!舆论反噬品牌,销量要崩?-有驾

甚至有人把矛头指向了理想汽车本身的企业文化。有网友翻出理想早期的一些言论和做法,觉得这家公司骨子里就带着一种“不在乎”的劲儿,为了达成目标,可以不顾一切,甚至挑战一些既有的规则和物理原理。这种观点认为,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它的用户群体。当一个品牌自己都表现出对规则的某种漠视时,你又怎么能指望它的所有用户都成为文明驾驶的模范呢?当然,这种归因有点诛心,把一部分车主的锅甩给整个品牌,对那些规规矩矩开车的理想车主来说,也挺冤的。

可舆论就是这样,它不讲究绝对的公平,它只讲究情绪的宣泄和标签的粘贴。现在,理想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或公关事件了,而是一个深刻的品牌认同危机。它接下来要怎么走?是继续我行我素,相信产品力能战胜一切?还是低下头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品牌形象,甚至尝试去引导和约束一下自己的用户群体?这棋,可不好下啊。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理想”这个词,在很多人心里不再代表着家庭和幸福,反而和“路怒”与“自私”联系在一起时,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烦。

所以,你觉得,这场风波过后,理想的销量会受到影响吗?还是说,大家骂归骂,到了买车的时候,依然会觉得“冰箱彩电大沙发”真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