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招风:曹德旺向问界“索要技术与资源”

树大招风:曹德旺找问界“要钱要技术”

问界M9,上市7个月交付超8万辆,50万以上车型销量冠军——这数据不是来自某场发布会的PPT,而是真实砸在中国车市的一记重锤。 更惊人的是,这股势能早已溢出销量榜单,引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7月9日,这位掌控全球汽车玻璃命脉的“玻璃大王”亲自带队,出现在福耀科技大学的交车仪式上,主角不是别人,正是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和他背后的问界团队。表面上是交车,实则是一场“技术谈判”:曹德旺要的不是订单,而是实验室的联合席位。

这事听着像商战剧,但背后藏着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趋势:未来的汽车玻璃,早就不是一块“挡风”的透明板了。

玻璃,正在“进化”

我第一次意识到玻璃的重要性,是在试驾问界M9的晚上。开启“智慧灯光系统”后,前大灯不仅能自动避让对向车辆,还能在地面投射导航箭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车灯是眼睛,玻璃就是眼皮——再聪明的眼睛,也得靠眼皮来“眨眼”和“聚焦”。

而M9的整块前挡风玻璃,本身就是一块“智能屏”。它集成了HUD抬头显示、红外夜视、激光雷达信号穿透、甚至未来可能的AR导航投射。我曾用手轻敲玻璃,声音清脆但厚重,厚度明显高于普通车型。后来查资料才知,这块玻璃是福耀定制的“三明治结构”——两层玻璃夹一层PVB膜,中间还嵌入了微米级导电层,用于加热除雾和信号传导。

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件”,而是智能汽车的“神经接口”。

曹德旺看得比谁都清楚。他曾公开说:“未来的汽车,玻璃会像手机屏幕一样值钱。” 这话不是夸张。一块能承载激光雷达信号、支持AR-HUD、具备自修复涂层的智能玻璃,成本可能超过传统整车的10%。谁掌握这块玻璃的材料配方和封装工艺,谁就卡住了智能车的咽喉。

一次“交车”,一场“合谋”

所以,7月9日那场看似普通的交车仪式,实则是两大产业巨头的“战略合谋”。福耀科技大学与问界共建“产教研融合联合实验室”,研究方向直指智能玻璃、光学材料、芯片封装三大前沿领域。

树大招风:曹德旺向问界“索要技术与资源”-有驾

别小看这个实验室。福耀科技大学虽是新建院校,但目标明确:为制造业培养高端工程师。而问界,正需要一个能快速试错、小批量验证新技术的“试验田”。这次合作,问界出场景、出数据、出资金,福耀出材料、出工艺、出制造经验,双方共同定义下一代智能汽车的“玻璃标准”。

我曾和一位M9车主聊过他的用车体验。他说最惊艳的不是零百加速,而是冬天早晨上车,前挡风玻璃30秒内完全除雾,且没有传统电热丝的“斑马纹”干扰视线。这背后,正是福耀的“全域电加热玻璃”技术——在PVB膜中植入纳米级导电网络,加热更均匀,能耗更低。

这种细节,才是高端车的真实竞争力。而它背后,是问界与福耀长达数年的联合研发成果。

为什么是问界?为什么是现在?

有人会问:比亚迪、蔚来、理想不也卖得不错?为什么曹德旺偏偏找上问界?

答案很简单:势能。

今年1-6月,问界全系销量突破4.3万辆,年中累计逼近20万辆,M7、M8、M9三款车齐头并进。尤其是M9,作为50万以上唯一能月销过万的国产车,它已经不是“参与者”,而是“规则制定者”。就像当年苹果推出iPhone,不仅卖手机,还重新定义了“应用生态”。

问界也在做同样的事。它的“鸿蒙座舱”不只是车机系统,而是人-车-家的超级终端;它的“乾崑智驾”不只是辅助驾驶,而是全场景无图智驾的先行者。这些系统,都需要硬件支撑——而玻璃,就是最关键的“硬件接口”之一。

曹德旺的选择,本质上是一次“押注”。他不需要问界现在给他多少订单,他要的是在未来智能汽车的“玻璃赛道”上,拥有命名权和定价权。而问界,也需要一个像福耀这样,能全球供货、技术扎实的“战略伙伴”来支撑其出海计划。

竞品对比:谁在“真智能”,谁在“伪科技”?

树大招风:曹德旺向问界“索要技术与资源”-有驾

我们拿三款50万级SUV来做个对比:问界M9、理想L9、蔚来ES8。

维度 问界M9 理想L9 蔚来ES8

前挡风玻璃功能 HUD+AR导航+激光雷达穿透+电加热 HUD+电加热 HUD+电加热

玻璃供应商 福耀(定制) 福耀(标准款) 旭硝子

智能灯光系统 星河大灯,支持地面投影 矩阵大灯,自适应照明 LED大灯,自适应照明

用户反馈 “科技感强,但学习成本高” “舒适为主,科技够用” “设计感强,维修成本高”

从数据看,M9在智能玻璃的应用上明显领先一代。它的星河大灯不仅能投影,还能根据路况自动调节光型,甚至在雨天增强侧向照明。而L9和ES8的灯光系统,更多停留在“照明”层面。

一位理想L9车主曾跟我说:“你们吹M9的灯光多牛,可我晚上开车,最关心的是别晃到别人,别看不清路。” 这话说得对,科技不能只为炫技,必须服务于安全与实用。

但M9的设计理念恰恰是“安全+体验”双驱动。它的AR-HUD不是为了炫,而是把导航线“贴”在真实路面上,减少驾驶员视线偏移;它的智能玻璃能过滤99%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夏天车内温度比普通车低3-5℃,空调能耗自然下降。

树大招风:曹德旺向问界“索要技术与资源”-有驾

智能玻璃,是未来还是泡沫?

有人质疑:搞这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真的有必要吗?一块玻璃,真能改变汽车格局?

我的看法是:必要。而且已经开始了。

想想十年前,谁会想到手机屏幕能指纹识别、能弯曲、能自拍?今天的汽车玻璃,正经历同样的“智能化跃迁”。未来,玻璃可能集成:

生物识别:通过玻璃上的传感器监测驾驶员心率、疲劳状态;

能量收集:涂覆光伏材料,为车载系统供电;

自修复涂层:轻微划痕可自动愈合;

芯片级封装:玻璃直接作为传感器基板,减少线束和接口。

这些技术,已经在福耀的实验室里测试。而问界,将成为第一个大规模量产的“试验场”。

这场合作,谁赢了?

树大招风:曹德旺向问界“索要技术与资源”-有驾

表面看,曹德旺“要钱要技术”,占了便宜。实则,双方都是赢家。

问界获得了更深层次的供应链控制力和技术先发优势;福耀则从“零件商”升级为“技术伙伴”,甚至可能通过福耀科技大学,培养出自己的“汽车黄埔军”。

更重要的是,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模式,正在成为中国智能汽车突围的关键路径。它不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从底层材料开始,重新定义汽车。

最后聊聊:你会为一块“聪明的玻璃”买单吗?

下次你坐进一辆新车,不妨多看一眼那块挡风玻璃。它不再只是透明的屏障,而是智能世界的“窗口”。它承载着光、信号、温度,甚至未来的交互方式。

问界M9卖得好,不只是因为华为加持,更是因为它把每一个细节都当成了“系统工程”来打磨。而曹德旺的到访,恰恰证明了:真正的产业大佬,从不看热闹,只看门道。

至于福耀科技大学能不能成为“新汽车黄埔”,芯片封装玻璃会不会成为百亿赛道?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现在,问界已经成了连曹德旺都想“搭把手”的产业中枢。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这场“玻璃革命”?你会为一块能投影、能加热、能通信的智能玻璃多花1万元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老铁们,我每天都会看留言,有问必答,绝不敷衍。

树大招风:曹德旺向问界“索要技术与资源”-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