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身边不少朋友,一聊起现在市面上火热的增程式电动车,常常会冒出这么个疑问:“这不瞎折腾吗?车上背着个发动机,专门烧油去发电,然后再用发出来的电去驱动车轮子。这中间倒腾一下,能量肯定有损失啊,怎么可能比直接烧油的传统汽车还省钱省油呢?”这个想法听起来特别有道理,符合咱们普通人的直觉。
能量转换次数越多,浪费就越多,这是物理常识。
但现实情况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意外,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精打细算的“效率大棋”,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笔账算个明明白白。
首先,咱们得先颠覆一个固有的认知,那就是传统燃油车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效,尤其是在我们日常开得最多的城市路况里,它简直就是个隐藏的“油耗子”。
您可以想象一下,汽车的发动机就像一个专业的长跑运动员,他只有在保持一个非常稳定、理想的速度下跑步,才能最省力、效率最高。
可咱们在城里开车是什么样呢?
一会儿红灯停,一会儿堵车挪,一会儿又要猛踩一脚油门超车。
这种走走停停、快快慢慢的状态,对于发动机这位“运动员”来说,是极其难受和低效的。
它几乎总是在自己不擅长的状态下工作,一会儿憋着劲儿使不出来,一会儿又用力过猛,大量的能量就这么白白浪费掉了。
有数据统计,在城市拥堵路况下,一辆普通汽油车发动机的热效率可能连百分之二十都达不到。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您加了一百块钱的汽油,真正有超过八十块钱的能量,并没有用来驱动您的车子前进,而是变成了发动机的滚滚热浪和排气管排出的废气,白白地散发到空气里去了。
这还没算上变速箱在换挡过程中的动力损失,以及等红灯时发动机空转的燃油消耗。
把这些都算上,最终能传递到车轮上、推着车子跑的有效能量,可能只剩下百分之十五左右。
这效率,说实话,低得有点惊人。
我们开了这么多年的车,实际上大部分的油钱都用来“给地球加热”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增程式电动车是怎么玩的。
它的思路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玩了一手漂亮的“扬长避短”。
它没有让发动机去干那些费力不讨好的杂活,而是给它安排了一个最适合它的岗位。
在增程车里,发动机只有一个任务:不直接驱动车轮,只负责发电。
而且,它不是什么时候都启动,只有在电池电量不足时,它才会醒过来工作。
一旦启动,它就会一直保持在自己最高效、最省油的那个转速区间,舒舒服服、稳稳当当地运行。
这时候它的热效率可以轻松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比在城市里走走停停的燃油车发动机高出了一倍还多。
这就好比让那位长跑运动员别去参加障碍赛了,就让他安安稳稳地在跑步机上用最舒服的配速跑步,效率自然就上来了。
发动机高效发出来的电,被送去驱动车轮。
而负责驱动车轮的,是电动机。
电动机这东西,可是个天生的“效率超人”,它的能量转换效率普遍能超过百分之九十,而且不管是在低速起步,还是高速行驶,它都能保持很高的效率。
它反应快,动力输出直接,没有传统汽车变速箱的顿挫和能量损失。
这么一组合,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虽然能量经历了“汽油-化学能-热能-电能-动能”这样一个看似更长的链条,但由于链条上的核心环节——发动机发电和电机驱动,都工作在了各自效率最高的区间,最终的综合能量利用率,尤其是在城市路况下,反而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
这个数字,比起传统燃油车那可怜的百分之十五,几乎是翻倍的提升。
所以,同样一升油,在城市里开,增程车能跑出比燃油车多得多的里程,这笔账算下来,那句“脱裤子放屁”的调侃,是不是就显得没那么站得住脚了?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说,增程技术并非完美无缺,它也有自己的“短板”。
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低速和频繁启停的城市路况。
而一旦上了高速公路,进行长时间的匀速巡航,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在这种工况下,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它可以挂上最高档位,以一个很经济的转速直接驱动车轮,能量传递路径最短,效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表现相当不错。
而增程车此时依然需要“烧油发电再驱动”这个过程,多了一次能量转换,就必然会多一些损耗。
所以在高速上,特别是当电池电量用完,完全依赖发动机发电行驶时,一些增程车的油耗表现可能就和同级别的燃油车差不多,甚至略高一些。
这并不是技术缺陷,而是其工作原理决定的必然结果。
说到这里,我们就必须跳出纯粹的技术争论,来看看为什么这样一种有明显场景优劣势的技术,能在中国市场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精准地满足了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真实用车需求。
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一辆车往往需要扮演多种角色。
我们百分之九十的用车场景,可能就是每天在城市里上下班、接送孩子、买菜购物,行驶距离不长。
在这种场景下,增程车完全可以当做一辆纯电动车来使用。
它搭载的电池,通常能提供一两百公里的纯电续航,足够应付好几天的日常通勤。
晚上回家在地库或者用充电桩充上电,每公里的电费成本也就一两毛钱,比坐地铁还便宜,而且驾驶体验安静又平顺。
而剩下的那百分之十的场景,就是节假日回老家或者全家出远门自驾游。
这时候,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和充电难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尤其是在节假日高峰期,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足以让任何美好的出游心情大打折扣。
而增程车此刻就展现出了它最大的优势:它没有里程焦虑。
电池没电了,完全不用慌,随便找个加油站,几分钟就能“满血复活”,想去多远就去多远。
它用一个巧妙的方式,把纯电车的低成本、好体验和燃油车的长续航、高便利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再加上,在很多大城市,增程式电动车能上绿色牌照,享受免购置税、不限行的政策红利。
对于那些苦于摇号、受限于限行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它用一种技术上的“妥协”,换来了用户体验上的“圆满”,这或许才是它成功的真正密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