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500万辆成行业新拐点

比亚迪,今年可能真要破500万辆。这个数字挺吓人的。

先别急着拍手叫好,冷静下来,咱们仔细看一下。4月份卖了38万辆,前四个月总共138万辆。按这个增长势头,全年400万+是稳了,金九银十再加把劲,冲500万似乎也不是问题。听起来很猛,但猛到这个地步,难免让人想问一句:这正常吗?一个车企年销500万台,这可是全球车企里数得上号的成绩,要知道即便是丰田、大众这样的巨头在中国市场也没能干出这种规模。比亚迪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普通的车企,它变得有点“不正常”了。

问题是,这个“不正常”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从数据开始拆。

先看销量。138万辆,这几乎是国内所有新能源车企加起来的总和,已经把“新势力”和传统品牌甩得看不见尾灯了。拿国内最火的“蔚小理”做个对比——理想汽车今年前四个月卖了近10万台,蔚来不到4万台,小鹏更惨,刚过3万台。就算把它们仨加一块儿,也才十几万台,连比亚迪的零头都够不上。这还不算丰田、本田这些老牌燃油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谨慎布局,它们基本上年销还停在几万台的水平。

再看看营收。比亚迪上一个财季的营收已经冲到1500亿元,这里要注意,这不是全年营收,而是单季。按这个速度计算,全年营收大概率会突破6000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GDP。再对比一下同行,蔚来去年全年营收是492亿,理想是452亿。两家加起来不到1000亿,还得翻六倍才能追上比亚迪。传统燃油车企的营收也在逐步下降,大众中国市场的营收今年可能只有去年的一半,面对比亚迪是毫无反击之力。

销量和营收看着都很炸裂,但毛利率就显得普通了。比亚迪的毛利率一直不算高,去年平均在18%左右,新能源车企里算中等水平。蔚来毛利率比它高一些,大概20%,理想是22%-23%。燃油车企就更低了,比如丰田中国市场的毛利率大概在15%-18%,跟比亚迪差不多。这说明什么?比亚迪卖得多,但单车利润其实不算高,甚至偏低。它靠规模化赚钱,但并不靠单车溢价。

再往下看净利润。去年比亚迪的净利润是166亿元,听起来不少,但你仔细算一下,6000亿营收只赚166亿净利润,这利润率才2.8%,连银行理财的收益率都不如。蔚来去年的净利润是亏损,但理想赚了20亿,相比之下,比亚迪挣钱的效率还不如理想。这里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销量这么猛,营收这么大,但利润率却这么低?到底是怎么回事?

突破500万辆成行业新拐点-有驾

其实答案也不复杂,拆一下就知道了。

首先是研发投入。比亚迪的新能源车技术研发成本非常高,它把利润都砸到研发里去了。去年比亚迪研发投入是200多亿,占营收的3.5%左右,这个比例不算特别高,但绝对金额很吓人。而研发投入的回报周期很长,短期内看不出效果,但长期来看,它构筑了比亚迪的技术壁垒,尤其是电池、整车制造工艺上的优势,别的车企跟它比起来只能算蹭技术红利。

其次是账期问题。比亚迪的规模化生产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高度协作,而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目前还处在快速扩张期,资金周转效率没那么高。这导致比亚迪很多利润还压在供应链里没释放出来,从财务报表上看就显得利润率低。但实际上,这只是暂时的,等账期稳定之后,利润会逐渐回升。

最后是战略性亏损。比亚迪现在采取的策略是“杀价格战”,通过降低单车售价来抢占市场份额。它的车型覆盖范围很广,从10万级到50万级都有,这让消费者选择余地很大,同时也拉低了竞争对手的利润率。蔚小理之所以卖不过比亚迪,很大原因是它们的车型单价太高,入门门槛不够亲民。而传统燃油车企更是被新能源价格战打得措手不及,不得不降价跟进,结果就是整个市场的利润率都被拉低了。

那问题来了,比亚迪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从目前的动作看,肯定是后者。它的研发投入是在为未来布局,账期问题是规模扩张的正常现象,价格战是为了抢市场份额。这些看起来像是“亏损”,但其实是战略性投资。比亚迪不是没活路,它是在主动选择一条更长远的路。

总结一下,这事确实看着吓人,销量冲到500万,营收6000亿,但毛利率、净利润都不高,看起来像是在赔本赚吆喝。但拆开来看,比亚迪的动作其实很有章法——它不是在追求短期利益,而是在抢技术红利,抢市场份额,抢未来的主动权。这种策略确实有风险,但风险是可控的,甚至是它主动选择的。如果你真要盯着一个数据看,那不是销量,也不是营收,而是它未来的技术储备和市场格局。比亚迪不怕累,它是想先跑到终点,然后再回头看看谁还跟得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