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 7 月 7 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两条新能源乘用车相关的:
新能源车企自建的大功率充电设施网络,原则上应无差别开放
鼓励充电站与餐饮、娱乐、购物、汽车服务等业态融合,到 2027 年底全国大功率充电桩目标 > 10 万台
对用户体验及新能源全局来说,应该是好事。但是对每一个车企来说,可能各有各的看法和损益。
但,如果真的执行的话,可能会:倒逼车企将竞争焦点从“桩数量”转向“服务品质与生态运营”,而用户将获得更密集、更便宜、更好玩的充电体验。
政策端:为什么要“充电桩平权”?
过去的专属桩模式,车企把充电网络当护城河,只向自家车主开放。带来的痛点是:
资源闲置:公共桩平均功率利用率≈4 %—10 %
重复建设:同一商圈不同品牌各建各的快充站
跨品牌焦虑:长途出行需提前研究“自家桩密度”
这应该不是全局最优的,所以新规的核心目的可能是:
拉高整体利用率,让“空跑功率”转化为现金流,减少无效投资,把资本和土地留给真正缺桩的地区,加快高功率覆盖,缓解高压平台(800 V+)车型日益集中的排队矛盾。
个人觉得,出发点是好的。
对车企的影响:双刃剑
对于已经铺设了一定的规模的车企来说,有机会也有挑战。
从好的方面讲: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增量:电费、停车费、广告 & 商户分成。运营得当的话,能够成为流量入口,借此带来异品牌车主带来的潜在换购线索。也能获得更大规模的补能行为数据,用作今后的车型开发迭代。
从可能的挑战说:协议互通与后台改造成本上涨。原本的充电网络密度优势被稀释,必须拼充电体验(APP、排队算法、运维效率)。
蔚来、理想好像已对外开放近一半以上超充桩,并公开日均利用率提升数据;特斯拉好像是“全品牌”放行 。
如果把这个当做一个机会点来看,配上正确的运营闭环,不失为一个增长点。
对用户,基本是利好
覆盖更密集:平均充电半径有望从 5 km 缩至 3 km等待时间缩短:不再被品牌限制,可按就近、就空原则排队;高峰排队时长预计降 25–35 %价格更透明:多家运营方同场竞争,服务费下行+优惠券“内卷”
场景更好玩:充电站 × 咖啡、洗车、便利店、剧本杀……“半小时经济”成新客流磁铁这个展开下,未来有没有可能把充电站发展成:充电站站即目的地就像现在的文旅酒店一样,酒店不是旅游的休息点,而本身就是旅游的目的地。
充电站,有人,有需要打发的时间。搞经济的沃土。慢充 + 地摊经济,有没有可能发展成社区“夜充·夜市”480 kW 双枪 + 精洗/贴膜,有没有可能发展成城市商圈“超充+洗美养护”
在充电时间窗口植入“低注意力消费”或“车主增值服务”。
下一轮竞争,可能是,看谁能:
用 更智能的排队算法 把同样的功率服务更多人;
用 更有温度的场景和增值服务 让 20–30 分钟充电时间变成消费新空间;
用 更开放的数据接口 让“找桩—导航—充电—支付”一步到位。
车企则要证明自己不仅“会造桩”,更“会经营桩”。这,才是真正的能源补给 2.0 时代。
这样,之前重资产铺设的充电网络,
才不会成为,给别人栽树。
关于新规,你是支持还是反对?支持是为什么?反对是为什么?留下你的声音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