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只要一提到买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大家讨论的焦点似乎都集中在了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上。
无论是新颖的设计,还是车里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大屏幕和智能功能,都让很多人觉得,那些过去高高在上的外国豪华品牌,好像一下子变得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不少人心里都有个疑问,像奥迪这样的百年老牌,在如今这个智能化、电动化的大潮里,是不是真的有点力不从心了?
他们造车的基本功确实扎实,但在智能科技这块新赛场上,似乎总是慢了半拍。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一汽奥迪拿出了一款名为Q6L e-tron的新车,这款车的出现,让整个市场的看法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它不仅仅是一台普通的电动车,更像是一个信号,表明了传统豪华巨头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回应时代的挑战。
这台Q6L e-tron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背后所代表的一种深度合作模式。
它诞生于奥迪专为高端电动车研发的PPE平台,但它的“智慧大脑”,却是由中国的华为深度参与打造的。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以前,外国品牌在中国生产汽车,更多的是把国外的技术和设计原封不动地拿过来,最多根据中国路况和消费者习惯做一些小的调整。
但这次奥迪的选择完全不同,它直接将车辆最核心的智能驾驶部分,交给了华为的乾崑®智驾系统。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水土不服”。
过去一些进口或合资品牌的车机系统,导航不好用、语音识别反应慢、软件应用少,这些问题一直被国内用户诟病。
因为中国的道路环境、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国外有太大的差异。
奥迪显然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与其自己投入巨大成本去追赶,不如选择和这个领域里最顶尖的中国企业合作,这无疑是一步非常聪明且务实的棋。
那么,这套由华为加持的智能系统到底强在哪里呢?
我们从它的硬件配置就能看出一二。
这台车全身遍布了27个传感器,其中包括两个可以自动清洗和加热的激光雷达。
这两个激光雷达就像是这台车的“火眼金睛”,即便是在下雨、下雪或者起雾的天气里,也能清晰地感知周围的环境,不会像单纯依靠摄像头的方案那样容易受到影响。
再加上13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共同构成了一个360度没有死角的感知网络。
这套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处理中国特有的一些复杂路况。
比如,很多司机都非常头疼的“鬼探头”现象,即行人或非机动车突然从障碍物后方冲出。
这套系统能够通过算法提前预判这种风险,并及时向驾驶员发出警告,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主动采取制动措施,极大地提升了行车安全。
这种深度的融合,已经不是简单地采购零件,而是从产品定义之初就开始的共同研发,这标志着中德汽车工业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对于一台奥迪来说,如果只有智能,而失去了品牌引以为傲的驾驶感受,那也是不完整的。
很多人对电动车有一个普遍的印象,就是加速很快,但开起来感觉很“飘”,缺乏传统燃油车那种厚重、扎实的质感,坐久了还容易晕车。
奥迪作为一家拥有百年造车历史的品牌,显然不会忽视这一点。
Q6L e-tron在底盘调校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它采用了前后都是五连杆的独立悬架设计,这在同级别车型中是相当高级的配置,能更好地保证车轮在各种路况下都紧贴地面。
更关键的是,它配备了FSD频率选择减震器。
这个技术听起来很复杂,但简单来说,它能让悬挂变得“能软能硬”。
在城市里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它能有效过滤掉路面的细碎颠簸,带来非常舒适的乘坐体验;而当你在山路或高速上需要激烈驾驶时,它又能提供强大的支撑力,抑制车身侧倾,让驾驶者信心十足。
同时,为了解决电动车容易导致的晕车问题,奥迪的工程师通过精密的算法,对电机的扭矩输出和能量回收的力度进行了细致的优化,使得车辆的加速和减速过程都非常平顺、线性,尽可能地模拟出高级燃油车的驾驶质感。
安全,始终是豪华品牌最核心的承诺。
Q6L e-tron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在被动安全,也就是车辆自身的“硬实力”方面,它的车身结构中,高强度钢和铝合金的用料比例高达83%,其中一部分关键部位使用的热成型钢,最高抗拉强度达到了2150兆帕。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打个比方,这相当于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能够承受超过21吨的重量,其强度已经超过了许多军事装备的标准,为车内乘员构建了一个极其坚固的生存空间。
针对电动车用户最关心的电池安全,奥迪也设计了多重防护。
电池包下方有一块由9层玻璃纤维构成的护板,内部还有坚固的框架结构,能够有效抵御来自底部和侧面的碰撞冲击。
在主动安全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内还配备了包含中央气囊在内的“7+2”安全气囊系统。
这个中央气囊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会在主驾驶和副驾驶之间弹开,防止两名乘客的头部相互碰撞造成二次伤害。
这些在细节上的考量,充分体现了奥迪对生命安全的重视。
进入车内,Q6L e-tron所营造的科技感和数字化体验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它采用了创新的多屏联动设计,驾驶员面前是11.9英寸的虚拟座舱屏,中间是14.5英寸的中控触摸屏,副驾驶前方还有一块10.9英寸的专属娱乐屏,再加上投射面积巨大的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共同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数字座舱。
特别是这个AR-HUD,它能将导航指令、驾驶辅助信息等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动态地投射到驾驶员前方的真实道路上,比如,导航箭头会直接“贴”在你要转弯的路口上,既直观又安全,让驾驶员的视线始终保持在前方。
这套座舱的软件生态也完全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制,智能语音助手的响应速度极快,并且能识别多种方言,支持连续对话。
车机系统内集成了超过75款常用应用,无论是工作需要的车载微信、腾讯会议,还是娱乐休闲用的爱奇艺、酷狗音乐,都一应俱全。
这让汽车不再仅仅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的个人空间,满足了现代人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