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当吉利宣布要收购沃尔沃时,整个汽车圈都炸了锅。
一家年利润不到9亿人民币的中国车企,要花18亿美元买下年销售额是自己20倍的豪华品牌?
这听起来就像街边小饭馆要收购五星级大酒店一样离谱。
当时不少人等着看笑话,觉得李书福要么是疯了,要么就是被忽悠了。
可谁能想到,这场看似不可能的“蛇吞象”,最后竟成了中国汽车史上最成功的收购案例之一。
买车的人都知道,砍价要挑时机。
4S店年底冲销量时去谈,往往能多薅点优惠。
李书福深谙此道——他买沃尔沃的时机,简直就像双十一抢到了五折券。
2008年金融危机后,福特急着甩卖资产回血,沃尔沃这个“赔钱货”被打了2.8折大甩卖。
吉利用18亿美元拿下,比福特当初的收购价便宜了将近70亿。
这就像你在二手车市场发现一辆原价百万的豪车,现在只要30万,车况还不错,换你买不买?
但光便宜还不够,关键还得看“配置”。
沃尔沃手里攥着4300多项专利,尤其是硼钢车身和城市安全系统,放到今天依然是高端车的硬通货。
吉利买的不只是一个品牌,更是一整套技术库。
这就好比你买手机,不只看牌子,还得看芯片、摄像头是不是顶级——买车也一样,安全、操控、品牌底蕴,一个都不能少。
买下沃尔沃后,吉利干的第一件事不是急着换标涨价,而是悄悄把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偷师”过来。
比如博越这款SUV,用了沃尔沃的防撞钢梁技术后,碰撞测试成绩直接飙升,让不少原本只看合资品牌的消费者开始认真考虑国产车。
这招有多聪明?
就像你买了个高端家电,发现它的核心技术可以拆下来装到自己家其他电器上,性能立马提升一个档次。
吉利用沃尔沃的技术,迅速拉高了自家产品的竞争力,而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咦,这国产车怎么突然变高级了?”
更绝的是,它没把沃尔沃变成“吉利·北欧版”,而是让两个品牌独立运营,技术共享但定位不同。
这就好比一家餐厅,既有平民价的招牌菜,又有米其林级别的高端线,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领克就是这套玩法的产物——用沃尔沃的CMA平台,28个月就搞出一款爆款SUV,零件通用率近80%,成本压得合资品牌直瞪眼。
15年前,吉利在很多人眼里还是“低端车”代名词,开出去甚至有点没面子。
但如今,它的年销量从32万辆飙到136万辆,沃尔沃全球年销70万辆,其中15万辆是中国贡献的。
更夸张的是,沃尔沃的市值从收购时的18亿美元涨到180亿,吉利手里的股份价值翻了9倍,净赚超千亿。
这钱还完当年的借款,还能再买三个蔚来。
消费者是最现实的。
以前买国产车可能图个便宜,现在买吉利、领克、极氪,是真的觉得“这车不比合资差”。
尤其是年轻人,不再盲目迷信外国品牌,反而觉得国产车配置高、智能化强、设计也更符合中国人口味。
你去4S店转一圈就能发现,以前销售拼命吹“德国工艺”“日本省油”,现在话术变成了“咱们这车用了沃尔沃同款安全技术”。
抄底收购国际品牌,吉利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北汽买过萨博的淘汰技术,上汽收购双龙却亏得吐血,为什么偏偏吉利成功了?
关键就在于李书福没犯两个致命错误:
1.没瞎折腾:很多中国企业买下外国品牌后,第一件事就是派自己人接管,结果水土不服,团队散架。
吉利却让沃尔沃保持独立运营,连总部都没搬,瑞典人继续管研发,中国人负责开拓市场。
这就好比你买了个老字号餐馆,不换厨师不改配方,只帮忙多开分店,生意自然越做越大。
2.没只顾眼前利益:有些车企收购后只想快速回本,要么减配降价,要么榨干技术。
吉利却舍得投入,用中国市场给沃尔沃输血,同时慢慢吸收技术反哺自家品牌。
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让沃尔沃越做越强,吉利也跟着水涨船高。
15年前,中国车企还在靠低价换市场,如今吉利已经能在欧美4S店和BBA(奔驰、宝马、奥迪)摆在一起卖。
极氪、领克这些新品牌,甚至让老外觉得“中国车居然能这么高级”。
这场收购最成功的点,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的品牌形象。
以前我们总说“国产车不行”,现在终于可以挺直腰板说:“咱们的车,安全、智能、设计全都在线,凭什么不能卖全球?”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说“国产车不如合资”,你可以笑着回他:“你知道吉利买沃尔沃的故事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