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的大事小情可真不少,尤其是各大车企都陆续交出了上半年的“期中考试”成绩单。
要说这里面最让人想掰开来好好聊聊的,恐怕就是奇瑞了。
您要是光看个标题,那感觉是相当提气:上半年总共卖了126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5%,出口更是卖了55万辆,继续当着全国第一的“出海状元”,新能源车的销量更是猛增了将近一倍。
这数据,乍一听,是不是觉得咱们的“理工男”奇瑞这是要全面开花,走上巅峰了?
但咱们老百姓看事儿,不能只看表面热闹。
这就像看一份学生的成绩单,总分看着很高,可你要是把每一科的成绩都拿出来单看,可能就会发现问题了。
奇瑞这份看似光鲜的报告,要是咱们一层一层地往深里看,就会发现一些让人心里直打鼓的地方。
这究竟是实打实的强壮,还是有点虚胖?
今天咱们就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给捋一捋。
先说现在最火的,也是所有车企都在拼命的赛道——新能源车。
报告里说,奇瑞上半年卖了36万辆新能源车,增速高达98.6%,这数字单拿出来,确实很厉害,值得点赞。
但是,咱们得看另一个更关键的数字,叫“渗透率”。
这词听着专业,说白了就是,在你卖出去的所有车里头,新能源车占了多大的比例。
这个比例才能真正看出一家车企转型的决心和速度。
这一看,问题就来了。
奇瑞的新能源渗透率,只有28.5%。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咱们来看看它的同行们。
吉利汽车,上半年卖出去的车里,已经有51.5%是新能源了,也就是说,人家卖两台车,就有一台多是电车或混动。
长安汽车也达到了33%。
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线,早就已经超过了30%。
这么一比,奇瑞这28.5%的成绩,在几家头部自主品牌里,就显得有点跟不上队伍了。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奋力往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冲刺,奇瑞虽然也跑起来了,但明显步子迈得比别人慢了一些。
在今天这个“得新能源者得天下”的时代,这个短板可以说是相当要命的。
说完新能源这块有点让人揪心的事儿,咱们再看看奇瑞一直引以为傲的强项——出口。
上半年出口55万辆,稳坐第一把交椅,这确实是多年来在海外市场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江山,是咱们中国汽车的骄傲。
每卖出10台奇瑞车,就有差不多4台是卖给外国人的,这实力是实打实的。
但是,咱们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这份荣耀的背后,也藏着一丝隐忧。
这55万辆的销量,增速只有3.3%。
您没看错,就是这么一个不算高的数字。
想当初,奇瑞出口的增速都是大几十甚至翻倍的。
现在这个速度,明显是放缓了。
更让人紧张的是,后面的追兵可没闲着。
长城汽车上半年在海外卖了将近20万辆,增速是惊人的40%;而比亚迪,更是猛,上半年出口了47万辆,眼看着就要追上奇瑞了。
所以说,奇瑞这个出口冠军的宝座,现在坐得可不是那么安稳了,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超越。
再来说说品牌向上的事儿,也就是“高端化”。
任何一个企业都想把自己的产品卖得更贵,赚更多的钱,奇瑞也不例外。
它也推出了像星途、智界这样的高端品牌。
特别是智界,有华为的技术加持,上半年销量暴涨了165%,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厉害?
但咱们再看一眼具体数字,半年总共才卖了4.5万辆。
另一个高端品牌星途,半年卖了6.2万辆,也只能算是不温不火。
那奇瑞这126万的销量大头是靠谁撑起来的呢?
答案是主打10万块钱左右市场的捷途品牌,半年卖了30万辆,增长了33.9%。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大家对奇瑞的印象,还是那个“经济实惠、性价比高”的形象,对于它卖得更贵的车,掏钱的时候还是会犹豫一下。
这高端化的路,喊了很久,但走起来确实是困难重重。
聊到这儿,问题的根子其实就慢慢清楚了。
不管是新能源转型慢,还是高端品牌打不开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得落到技术和产品上。
过去我们总说奇瑞是“理工男”,发动机技术很牛。
但在今天这个智能电动车时代,大家比拼的重点已经变了。
现在比的是电池技术怎么样,电控系统稳不稳定,车里的屏幕好不好用,语音助手聪不聪明,更重要的是,车子能不能实现高水平的自动驾驶,比如在复杂的市区道路上帮你开一段,让你省心省力。
当别的品牌都在发布会上宣传自己的激光雷达、城市智能驾驶功能时,我们确实很想知道,奇瑞手里能立刻拿出来对打的“王牌技术”是什么?
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奇瑞在努力改变。
上半年发布的新车里,十台有八台都是新能源,这说明态度是有的。
但市场是残酷的,它不光看你的态度,更看你拿出来的产品够不够吸引人。
你看比亚迪,半年就卖了214万辆新能源车,简直是横扫市场。
吉利的银河系列、长安的深蓝系列,都在10万到20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里,推出了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
奇瑞现在面临的局面,就像是走钢丝,一边是不能丢掉的燃油车市场,那是它过去的根基和现在的利润来源;另一边是必须豁出去追赶的新能源市场,那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门票。
上半年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靠着过去积攒下的出口优势和燃油车家底撑着。
但下半场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光靠性价比高的捷途一条腿走路,风险太大了。
如果接下来不能尽快推出一款真正能引爆市场的明星电动车,并且在智能化方面赶紧追上来,那到年底写总结的时候,压力恐怕会比现在还要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