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斯克“吹”了半年多的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终于正式上线试运营了。不过去年8月发布会上更具科幻感的无方向盘“赛博出租车”CyberCab并没有亮相,第一批10辆赛博出租车是由特斯拉明星车型Model Y改装而成,CyberCab会在之后加入无人驾驶车队。
小夏注意到,虽然是无人驾驶,但为了保障出行安全,每辆Robotaxi的副驾驶位置还是配备一名安全监控员,他们虽没有传统的驾驶操控设备,但可通过紧急停止按钮等装置对车辆进行必要干预。
按照特斯拉的规划,今年年底Robotaxi服务将扩展至北美更多地区,初期车队规模将达数千辆,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覆盖全美的主要城市。(20250624 光明网)
小夏发现,特斯拉Robotaxi从研发到落地的这些年,全球无人驾驶商业化也在加速推进。谷歌旗下的Waymo作为行业先行者,已在美国多个城市开展常态化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截至目前,其运营车队规模已超千台;老牌汽车巨头通用旗下的Cruise在旧金山等地也逐步扩大运营范围。中国作为新能源车制造大国,在智驾领域同样不甘落后,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在国内多个城市进行载人测试;小马智行已在广州、北京等地实现商业化收费。
当然,作为行业流量担当,特斯拉Robotaxi的落地还是加快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内卷程度。就在6月23日,又有一名新玩家高调入局,哈啰出行宣布完成融资超30亿元,将正式进军Robotaxi赛道,哈啰的背后是蚂蚁集团和宁德时代,一个有资本,一个有技术,三家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
早在今年2月,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也宣布开启Robotaxi服务试点,作为吉利系的第10家上市公司,曹操出行的招股书上也透露了吉利在无人驾驶出租车赛道上的野心——预计将在2026年底推出L4级Robotaxi定制车型,构建覆盖全场景的自动化运营系统。(20250625 上证报)
那么,这个资本巨头、AI巨头和汽车巨头都在争夺的下一个风口,究竟价值多少?小夏查阅了一些机构研报,研报显示,预计国内Robotaxi市场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20亿美元,到2035年更将达到470亿美元的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96%。而车辆规模方面,当前中国Robotaxi约有4000辆,机构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90万辆,渗透率达到25%。(20250610 华尔街见闻)
不过,任何一种新技术在发展初期都会出现路线分化,比如真空管vs半导体、LCD vs LED,无人驾驶也不例外,分化为了以特斯拉、小鹏等为主导的视觉感知方案,以及Waymo、华为、比亚迪等采用的雷达和摄像头相结合的融合方案。
视觉感知方案,如同赋予车辆人类的眼睛,通过遍布车身的多个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再用神经网络算法对这些图像进行实时分析与处理,以此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与决策,就如同人类司机在日常驾驶中凭借视觉经验灵活应对各种路况,缺点是摄像头如果被遮挡、或者面对逆光可能出现识别失误的情况。
激光雷达+视觉方案,则像在摄像头模拟人眼之外,还为车辆配备了高精度的地图绘制仪。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构建出周围环境的高精度模型,对障碍物的距离、形状、位置等信息识别精度高,在安全性上具备先天优势,尤其在面对复杂的障碍物分布场景时,能够清晰地感知周围环境,缺点就是成本较高。
听上去似乎纯视觉就是为了省钱,牺牲了安全性,但随着特斯拉FSD V12版本的发布,首次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将感知、决策与控制三阶段整合为单一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超过100亿帧的视频训练,神经网络能够做出更加拟人化的决策。而且升级后的摄像头在低光照环境下的识别准确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20240417 中信证券)
而Robotaxi的成功试运营无疑也为纯视觉方案的技术路线打了一针强心剂,毕竟,用较低的硬件成本完成相同或接近的效果,在后续占领市场的过程中也会更有优势,因为市场选择技术路线的第一考量因素永远是性价比。
温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为个股推荐。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