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的灵魂论可以休矣上汽董事长曾说灵魂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但现在看,与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合作,是追赶智能化的最快路径。活下去,比谁有灵魂更重要。
我一开始接触汽车研发,就是那种纯粹的我们自己研发、自己制造情怀。从过去看,这种灵魂讲得挺响的,什么自主创新、独立研发。很多车企都在强调要掌握核心技术,别被人笑话技术依赖大佬。但实际上,咱们可以想象研发就像做菜,一锅汤,别人的调料包是关键。你能自己调味料,但自己生活的调料调得好不好?还是得看渠道、供应链,人的经验。
我记得以前在供应链部门上班,遇到一个场景:某零件突然涨价,供应紧张。我们当时跟厂商一谈,直接问:你们能不能保证用量?没想到对方直接反问:你们这边这些配件,存货够用多久?我当时愣了。他们其实懂得很清楚:你永远不能只盯技术,还得算算那些原料什么时候会出问题。就像装修房子,材料再好,工人不靠谱也半成工。
说到合作,我也跟几个同行聊过,很多车企其实早就到了个合作觉醒的阶段。一线成本压力和研发负担都变沉。你想想,百公里油耗降低1%,成本就能节省不少,研发一个新平台,按经验,大概至少几亿投入。那些科技公司,像华为、百度,借助软硬结合,其实就像厨房的调味料和厨师配合默契——他们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车企专注制造。这样一合作,不仅省去了很多研发时间,也让车企少走弯路。
有人会说:那我们自己研发完了,技术才算有‘魂’。我觉得这是个大问题。你看,过去的灵魂是执着于技术自主,讲究我行我素。但现代汽车已经变成硬件+软件+服务的拼盘,光硬件自研能占多大优势?还要考虑用户需求、渠道铺设、售后服务。有人在售后说:这车真挺能跑,但维修麻烦。跟那些共享平台合作,学他们的服务模式,补丁式升级,比自个儿一意孤行更快。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前几天碰到一个朋友的车。车是合资品牌,刚开了三年,里程刚过3万。朋友说:车还挺省心,但售后贵得不行。我翻了下相关数据,算算大概:平均每年维护、换件就要花掉2000左右,保值率也就70%左右,而相同价位日系车大多能保值到80?这差距不是一点点。
这方面,有个细节挺耐人琢磨。有次我还跟修理工聊过,问他们怎么看新能源车的维护难题。有个师傅说:没有油变油的那套油路系统,问题不大。纯电车、混动车,拆装简单,出问题少。我当时就想:这是不是技术自主带来的副作用?不一定。
我个人怀疑,未来汽车的魂会跟软件、算法挂钩。硬件再牛逼,也比不过能在云端控制车辆性能的能力。百度、华为都在夸大智慧出行,我有点猜测:他们的目标可能是赋能车企,成为技术的供应方,而非自己生产。
说到合作,其实我觉得最大的转折点是:那些能主动嫁接科技资源的车企,反而更稳。这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正正要考虑合作之后带来的利益。试想一下,一款车用华为芯片、百度的地图、阿里的云系统,用户体验会显著增强。这不就是合作共赢的成功秘密?合作也要看掏钱不掏钱,我不相信谁把技术免费送人。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自主研发的车企其实都陷入了技术焦虑。研发自己的人才、设备、软件,花费巨大,还常常陷入技术瓶颈。相反,一些智能化合作案例效果明显:比如某新势力品牌,与华为合作推出智能座舱,不到半年时间就搭建完毕,省钱又省时。
我在想:这是不是一种兼容共存的新范式?靠魂打天下,已过时。或许,现在真正的魂是能够跟上智步调的能力。能否快速整合外部资源,把技术融入到每一台车里。
还得问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灵魂?还是说,那在一个更复杂、更合作、技术转型的时代,只是一种信仰?我时不时会怀疑,真正的魂是不是早就变成了效率和合作的利器。你觉得呢?我的猜测是:下一轮,车企的竞争或许不是技术自耕农,而是合作链的牢固度。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相信,一个真正聪明的车企,可能会把合作伙伴摆在第一位。)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