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车圈的风向悄悄变了。
前几年还喊着“电动化是未来”的车企们,今年突然又回头猛攻内燃机——没错,就是那个我们曾经以为快要“退休”的燃油发动机。尤其在2025上海车展上,大众、长城、长安、吉利这些老牌厂商,纷纷亮出了自家的新发动机,技术一个比一个狠,数据一个比一个亮眼。
是不是有点意外?电动车不是卖得挺火吗?充电桩不是越建越多吗?怎么燃油车又杀回来了?
其实,答案就藏在真实的市场需求里。
---
据多项调研显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中,仍有近70%的车型需要发动机提供动力支持,而差不多一半的消费者在购车时仍会把燃油车作为首选。尤其是在西北和三四线城市,燃油车因其适应性广、补能便捷、价格门槛低,依然是很多家庭的首选。
换句话说,技术路线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市场和用户才是真正的指挥棒。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上海车展上,传统动力的“科技树”不仅没被冷落,反而越点越亮。
比如大众,直接甩出第五代EA888发动机,最大功率200kW,比上一代提升23.5%,油耗却控制得更低。关键是,它用了智能热管理、集成式排气歧管这些黑科技,低温冷启动时间缩短40%,颗粒物排放直接降了60%——谁说燃油车不环保?
长城更夸张,自主研发的4.0T 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549马力、800牛·米,零百加速4.6秒,还能兼容92号汽油,-40℃极寒照常启动。硬派越野和大排量爱好者恐怕要坐不住了。
长安也没闲着,推出500Bar超高压直喷新蓝鲸发动机。相比主流350Bar机型,喷油压力高出42.86%,燃油雾化更细、燃烧更充分,真正实现“强动力+低油耗”的双优表现。
你会发现,这些发动机不再是“老古董”,而是融合了电控涡轮、智能热管理、主动降噪等十多项新技术的高精度系统。它们不仅更强劲、更安静,也更洁净、更高效。
---
而另一边,混动技术也正成为传统车企技术布局中的关键桥梁。
长城Hi4智能电四驱、长安智慧新蓝鲸iDD、吉利雷神Hi·X……这些系统都在努力把发动机与电机深度结合,实现油电协同、能耗最优。
比如吉利的G-Power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4.26%,搭配混动系统综合节油超过40%。而奥迪也借48V轻混+EA888 Evo4发动机,把Q7这种大车的百公里油耗压到了7.6升。
你发现没?大家不再争论“油好还是电好”,而是想办法让每滴油、每度电都发挥出最高效率。
---
除了发动机本身,本届车展还有一条暗线同样值得关注——超充和电池技术也在默默提速。
比亚迪展出1000kW闪充技术,5分钟补能400公里;华为推出1.5兆瓦全液冷超充桩,15分钟就能把重卡充到90%;宁德时代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哪怕在-10℃低温,15分钟也能从5%充至80%。
它们和燃油技术并不冲突,反而共同推动一件事:让汽车摆脱能源焦虑,不管它是用电还是用油。
---
说到底,技术本身没有立场,市场的真实需求才是车企发力的原点。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地域广、用车场景极其复杂的大市场,纯电、混动、燃油,每一种技术路线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和价值。
所以我们能看到,车企不再盲目追求“全面电动化”,而是回归理性:
● 通用重启V8发动机研发,投入近9亿美元;
● 本田强化混动产品线,暂缓纯电工厂建设;
● 奔驰、宝马、丰田也纷纷调整战略,延长内燃机产品线……
这不是倒退,而是一场更加务实、更加关注用户真实体验的技术回归。
---
也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将处于一个“油电共存”的时代。
燃油车不会突然消失,电动车也不会停止进化。两种技术路线并行、互补、同步迭代,才是眼下最健康的产业状态。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日渐成熟,也是车企们对技术、用户与市场之间的深度理解与平衡。
所以,别轻易说“燃油车已死”。
它正以更聪明、更高效、更洁净的方式——重新回到舞台中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