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上海街头一辆理想MEGA突然起火,浓烟滚滚。三天后,云端系统预警数据与内部调查尚未出最终结论,理想汽车已宣布召回11411辆2024款MEGA。这不是监管施压下的被动回应,而是一次主动踩下的刹车——哪怕风险只有万分之一,生命也容不得半点侥幸。
这场召回的直接原因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导致动力电池与前电机控制器的铝制冷却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热失控。理想汽车迅速锁定问题,免费更换冷却液、电池与控制器,并将核心部件质保延长至10年或20万公里。CEO李想一句“生命只有一次”,让公众看到了企业面对安全问题时应有的态度。
但冷静审视,这份担当背后,暴露出的却是新造车势力在狂奔中被忽视的底线失守。铝制冷却板与冷却液的兼容性问题,并非技术黑箱。行业早已明确:传统离子型缓蚀剂在高压电环境下会加速铝腐蚀,形成“漏液—短路—起火”的致命链条。中国《GB 29743.2》新国标强制要求电动车冷却液电导率低于100μS/cm,抗腐蚀测试需持续超1000小时。比亚迪、蔚来等企业早已全面采用非离子型有机酸冷却液,并建立严格的材料相容性验证流程。
理想MEGA所用冷却液主要由德联集团供应,虽为原厂配套,却未能通过这一基本安全门槛。更值得警惕的是,MEGA车型从立项到上市仅用28个月,远低于行业平均42个月。压缩周期的背后,是设计验证的仓促与供应链管控的松动。在高压平台首次大规模应用该冷却液时,未进行充分的长期腐蚀测试,也未引入双供应商制衡机制,最终让本可规避的风险浮出水面。
有人会说,发现问题后立即召回,已是负责任的表现。的确,理想此次反应迅速,云端预警系统能在异常发生前主动联系车主,展现了智能化时代的风控能力。但技术补救不能替代流程严谨。安全不是靠“事后担当”堆出来的,而是由每一环的审慎构筑而成。当一家企业把“零百加速”“智能座舱”作为宣传主轴时,若对冷却液这类“沉默部件”掉以轻心,便是将用户的生命置于创新速度的赌桌之上。
这场召回,不该只是理想的一次纠错,更应成为整个行业的警钟。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已从“谁跑得快”进入“谁走得稳”的阶段。技术迭代可以激进,但安全标准必须保守。每一次对材料的放行、对测试的简化、对供应商的盲信,都是在为未来的事故埋下伏笔。
企业可以追求效率,但不能牺牲底线;资本可以催促交付,但不该压垮质检。
安全不是选项,而是所有创新的前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