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台爷爷都没舍得开的车,停产了
沃尔沃V90,要停产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是在深夜翻朋友圈时刷到的。一位汽车圈的朋友分享了一张照片,是最后一辆V90在沃尔沃瑞典工厂下线的画面,配文很简短——“再见,最强瓦罐。”屏幕的光打在脸上,我愣了一会,突然有点说不清的情绪冒了上来。
很多人可能对V90没有什么印象,甚至连见都没见过这样一辆旅行车。它属于一个在国内既冷门又矛盾的市场——旅行车。说旅行,它承载不了太多露营的“仪式感”;说家用,它又长得太特别,比SUV多了些低调优雅,又缺了点霸气张扬,所以注定不是大众的“菜”。加上沃尔沃这个牌子,在国内也顶多算二线豪华品牌,和奔驰、宝马、奥迪这样的大厂相比,它总显得安静又边缘。
但这些,不妨碍它是我记忆中,一辆很特别的车。
那是很多年前,V90刚刚进入国内市场。爷爷得知后跑到4S店看了车,将近5米长的车身、723升的后备箱空间、全时四驱的底盘离地间隙,甚至还有一连串我完全听不懂的高科技配置。他看得满眼发光,第二天就订了车。当时家里人不同意,觉得这车虽然起售价快45万,优惠后也得35万,买它不如买台更保值的SUV。但爷爷只是说了句,“开SUV是去造山,开旅行车才能看风景。”
后来车提回来了,可惜爷爷一直没舍得开。那台藏着北欧简约风的“瓦罐车”停在阁楼外的院子里,顶上蒙了一层灰。他总说,“等以后全家一起出去,到了郊外可以打开后备箱座椅,摆个木盒子当小桌子,泡茶喝。”但后来这个“以后”总没等到,我考大学离了家,家里的亲戚也日渐疏远,而爷爷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某天,我回去见到他,他已经开不了车了。他拍了拍V90的车门,说,“这台车我是开不上了,等你工作了开吧,带点你想要的风景。”
很多年后,我在提车的三个月后,还在适应它“轻轻踩油门就窜出去”的性格。2.0T+48V轻混系统的动力,7.4秒破百的数据,看得出它的性子其实很急很“前卫”。但它也很有自己的坚持,比如过滤95%PM2.5的空气净化系统,比如号称“女司机都不开崩”的城市安全辅助系统。有人说,沃尔沃的车辆总是有点“任性”——无论你用不用这些小细节,它都摆在那里。就像爷爷家书柜里那些青花瓷茶盏,摆着就是一种仪式感。
那几年,V90带着我跑过很多地方,或许是它百公里不到8升的油耗给了我勇气,从村头到远方,都不怕油箱见底。
旅行车也并不全只为“诗和远方”。更多时候,它只是生活的“现实版妥协”。比如有一次,我赶着去医院拿药,后备箱却装了一车的水果和行李,只好把后排座椅放倒,1526升的空间突然显得宽阔无比;还有一次,赶上下暴雨,路边水积得特别深,全时四驱+21厘米的离地间隙让我一脚油门就冲了过去。说它是“最强瓦罐”,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台车停产的消息刚传到朋友圈,有人感慨“情怀退场了”,有人吐槽“打开后备箱,诗和远方远了”……但我注意到有人“无情”地点破了冷冰冰的商业世界:“旅行车不是输在车不好,只是市场选了SUV。”
确实,“V90停产”就是现实的示弱。SUV的市场需求让它显得日渐稀薄,大家都想要更“高高在上”的车,而不是这样一台低调铺展的“瓦罐”。沃尔沃的CEO说,旅行车这样的车型在全球都在退场,哪怕是V60这样更小众、更个性的继任者,也大概率很快会被市场的浪潮吞没。
但你知道吗?我总觉得,旅行车的火,是不能灭的。
即使未来它真的停产到“虚无”,它也留在了每个轮胎轧过沙地,每个车窗外滑过绿野的记忆里。这,不是数据的底气,而是人心的遗产。
再见了,V90。审视现实时你已离场,但面向记忆时,你从未告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