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车企公开约架?
还是直播对撞卡车这种硬核戏码!
理想和东风柳汽这场碰撞风波彻底点燃了火药桶。
事情得从7月29日那场发布会说起。
理想汽车高调推出纯电SUV i8,现场大屏突然播放一段震撼视频:一辆8吨重卡以100公里/小时速度迎面撞向i8。
画面里i8的A柱纹丝不动,9个气囊全爆开,电池完好无损。
可对面卡车的惨状让全场哗然。
四个车轮腾空弹起,驾驶室像被撕开一样向后倾倒,直接砸在i8的前挡风玻璃上。
眼尖的网友立刻认出——那台“配角”卡车方向盘上,赫然是乘龙的标志。
一夜之间,乘龙卡车的抖音评论区彻底沦陷。
“不敢买了,轮子都飞了! ”“乘龙这质量,拉货怕不是要散架? ”网友的质疑刷爆页面。
官方账号只能紧急回复:“法务已在处理”“聪明人看得出假” 。
两天后的7月31日,东风柳汽一纸声明甩出重锤。
他们直接点名理想的行为“构成严重侵权”,指控其扭曲测试结果误导公众。
声明里火药味十足:测试场景是精心设计的“非常规陷阱”! 卡车卡扣可能根本没固定! 车辆改装细节全隐瞒!
更犀利的是技术反击。
乘龙卡车搬出“驾驶室后移技术”解释:卡车安全设计本就是让驾驶室溃缩吸能保司机性命,而不是和乘用车硬碰硬。
他们还连夜发布自家碰撞视频,强调通过了严苛的联合国ECE R29认证。
理想汽车的回应同样强硬。
当天就强调测试由第三方权威机构中国汽研全权操作,卡车是“市场随机购买的全新车”。
产品负责人张骁更在社交平台直接喊话:“复测? 直播都行! ”
夹在中间的测试方中国汽研,表态却耐人寻味。
他们证券部承认测试“符合规定”,但意味深长补充:这不是国家强制项目,结果“仅用于开发验证”。
至于卡车来源? 只含糊说“需向业务部门确认”。
行业专家点破了争议核心。
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直言:测试本该隐去卡车品牌,这次明显“误伤”。
更有经销商质疑视频中驾驶室异常倾斜,很可能因锁止装置未固定。
技术派则撕开了更深的认知冲突。
卡车车头本就比货厢轻,碰撞时极易头尾失衡,而SUV底盘厚重刚性强,这种对撞结果和真实事故完全是两回事。
东风柳汽痛批这是“把复杂安全体系简化成胜负对比”。
舆论战已波及资本市场。
7月30日理想港股暴跌12.84%,而东风柳汽2025年上半年商用车销量增长24.3%的成绩单,也被卷入口水战。
网友的脑洞彻底收不住了。
“买台i8撞回去直播啊! ”这条热评被顶上乘龙账号首页。
还有人翻出欧洲测评记录:乘龙T7曾以“龙骨框架驾驶室”通过德国碰撞试验。
法律层面的交锋悄然展开。
东风柳汽在声明中三次提及“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矛头直指《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
而理想默默做了一件事:把重播视频里的卡车商标全部打码。
这场冲突意外揭开了商用车行业的委屈。
卡车安全标准长期被公众忽视,实际上一辆乘龙卡车的驾驶室要经过四层吸能结构防护,还有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兜底。
但当它出现在乘用车发布会时,却成了衬托安全的“背景板”。
最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喊话环节。
理想产品线负责人张骁抛出“直播复测”后,东风柳汽始终未公开接招。
网友开始疯狂@双方:“别光动嘴,上真车撞啊! ”
中国汽研的实验室数据成了罗生门。
他们声称测试卡车承受了“180吨叠加冲击力”,但拒绝披露具体参数设置。
而东风柳汽坚持要理想公布“车速、车辆改装状态、固定方式”等原始数据。
这场风波让车企营销潜规则浮出水面。
过去也有品牌用卡车对撞当噱头,但从未像这次翻车得如此彻底。
当理想搬出C-NCAP五星认证时,网友却更盯着那台扭曲的卡车驾驶室。
截至8月1日,双方依然僵持不下。
东风柳汽专项组持续研究事件影响,理想则反复强调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
唯一确定的是,那台打码卡车引发的争议,已远超一场普通发布会。
卡车司机群体的声音突然被听见。
有从业者在社交平台发问:“我们每天运着你们网购的货物,现在却嫌我们的车撞不过SUV? ”
这句话被转发超三万次,意外成为事件中最扎心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