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烧钱烧到连车都没造出来的人吗?
拜腾汽车,曾是那颗冉冉升起的“新能源之星”,但现在,它已经成了所有造车新势力中的最大笑话。
烧光84亿,却连一辆车都没能造出来,这个“造车梦”到底怎么破灭的?
在2016年,拜腾汽车从一纸空白的概念,迅速进入了资本和技术的双重狂欢。豪华的管理团队、炫酷的技术、超高的投资热度,让它一度被称为“下一个特斯拉”。
它的首款概念车M-Byte于2018年亮相,五光十色的大屏幕和极致智能的交互系统让所有人都大喊:未来已来!
但问题是,这个未来看似离我们越来越近,实际却越来越远。
拜腾的创始人毕福康是“宝马i8之父”,他的出现让这家企业被注入了奢华的基因。
拜腾的总裁戴雷曾是华晨宝马的高管,其他管理层成员来自特斯拉、苹果等顶级公司,堪称“豪华阵容”。
大家都认为,凭借这样的背景和团队,拜腾将迎来一场新的“造车革命”。然而,革命未见,资金就已耗尽。
拜腾的烧钱模式简直可以拍成一部“豪横大剧”。
先是一个个国际化的办事处,从南京到硅谷、慕尼黑,全球布局一气呵成;紧接着是B轮融资时拿到的5亿美元,然而问题随之而来。
拜腾似乎更热衷于打造“逼格”,而不是实打实的汽车制造。
比如,拜腾的办公区,设计感堪比苹果旗舰店;品牌店的员工服装是量身定制的,名片盒的材料是进口的,单盒成本上千。
最不可思议的是,拜腾的零食采购费:光是北美办事处的零食费用,每年就超过5000万元!而当大家都在为车的量产焦虑时,拜腾却在为员工的糖果费伤透脑筋。
这种奢靡的消费背后,究竟是公司“沉浸式文化”的需求,还是完全失控的烧钱行为?
再看看技术研发方面,拜腾的资金却丝毫没有像外表那么耀眼。研发投入不到15%,然而管理团队的“豪华待遇”却是惊人的。
拜腾在这方面的支出上,给人一种“先装逼再说”的感觉。按理说,造车这件事是重中之重,难道一辆车的核心技术就值不了那几亿投资?
更讽刺的是,拜腾的高层管理矛盾重重。毕福康与戴雷虽然在同一个团队,却分歧巨大。
毕福康主张将拜腾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奢侈品牌,而戴雷则更倾向于让公司做一个技术和性价比兼备的汽车企业。
这种理念上的分歧,早在2019年就让拜腾的内部管理出现了裂痕。随着创始人离开,公司也开始逐步瓦解。
然而拜腾的破产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独特的“自救”操作。2021年,拜腾曾与富士康达成战略合作,承诺将在2022年3月量产。
富士康的加入并未能救得了拜腾的命,反而成了加速其灭亡的催化剂。最终,资金断裂,技术停滞,拜腾的“豪华梦”就此破灭。
让人感慨的是,拜腾的失败不是技术不行,也不是市场不够,而是背后那些看似强大的高管和投资者并没有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作用。
高管们不是在操心车的研发,而是在忙着“全球奢华战略”。钱花在了管理层的豪华办公室、定制名片、精致零食上,而忽视了汽车生产的核心问题。
更不用提那些极度低效的跨国合作,沟通成本高昂,研发和生产的进展一度停滞。最终,拜腾没有实现量产,资本枯竭,连带着几百亿的投资泡沫一同破灭。
因此拜腾的故事告诉我们:造车不是玩装逼,而是要扎实做技术。团队能否协调一致、资金能否投入到关键的技术环节,是一个初创公司生死的关键。
而如果你烧钱烧成了笑话,甚至连车都造不出来,那就真的成了另一个贾跃亭。
如今拜腾汽车已经成为了行业中的一大笑柄。而它的倒下,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电动未来”背后隐藏的虚幻面具。
以下为信息来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