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玻璃心”现象:成都车展维权幕后与用车琐事
成都这地儿,最近热闹得很。说是要看新款轿跑,其实进了展馆,黑西装、黑伞比新车还扎眼。我头天晚上跟维修师傅喝茶,他顺嘴一提:“你们这些媒体人,今年是不是又得防着哪家厂子来‘捂盖子’?”我当时还笑,说现在谁还怕维权啊。结果第二天早上,就听说有品牌在彩排怎么应对现场维权——全员穿黑,围起来不让拍照。真是活久见。
其实,这种操作也不是今年才有的事。我去年在重庆路边碰到一起自燃事故,那辆SUV烧得只剩铁架子。围观群众都在问是哪家的,有个小伙刚掏出手机准备拍标志,旁边销售人员冲过去就把标扣了下来,还喊:“别乱传,小心被告!”我那会儿正好和邻居聊养护,他就吐槽,“你看现在的厂商,一出问题先扣标,再研究原因。”
网络上更夸张。有家老牌企业,只要网上冒出点负面消息,不管真假,一水投诉加删帖。有时候连领导随口一句话,被解读一下,也能被举报下架。这种做法吧,我群里那些搞汽车测评的哥们都懂,“写它家产品质量差?想都别想,不投诉你就是万幸。”甚至有段时间我们微信群里流行一句话:“写某某品牌前先查律师函发货速度。”
其实,这样一刀切,把所有声音堵死,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我倒觉得像是在给自己挖坑。不信你去问售后技师,他们最烦这种遮遮掩掩。“遇到断轴、异响、冷启动抖动啥的,你不让我们公开反馈,那用户只能私下吐槽。”去年冬天,我表弟开着他那台两年老轿车,在三环桥底打滑撞了护栏。他第一反应不是找保险,而是担心被曝光会不会影响二手价。
还有些冷门配置,其实挺值得聊聊。有回修理厂聚餐,有个老师傅说,现在很多车型取消了发动机舱隔音棉,就是为了省成本,但厂家宣传却偏偏强调静谧性提升。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消费者根本无从分辨真假。如果媒体再因为怕惹麻烦而闭嘴,那买新车的人岂不是成了“小白鼠”?听群友讲过一次真实事故,新款混动车型电池包漏液,本来可以及时召回处理,但因为信息封锁拖了一季才解决,最后吃亏的是用户。
说到底,这么多“玻璃心”行为,其实还是对自家产品没底气。一边要求大家不要讨论负面新闻,一边高管天天微博直播带节奏——这操作,让人哭笑不得。技术层面也一样,有些品牌明明刹车系统升级不到位,却硬撑着公关稿吹牛皮;可实际用起来,在山城绕城高速连续急刹,你就知道差距在哪儿。但谁敢写出来呢?毕竟前几年还有同行因为测评太直接,被起诉索赔几十万。
顺便插句闲话,我们社区楼下最近换路灯,说什么环保节能,用的是某新能源企业赞助的新型LED。据物业主任讲,当初签合同的时候,对方特别强调“不允许外部评论施工质量”。结果三个月不到,好几盏灯闪烁故障,可维修工却不敢公开报备,都怕惹麻烦。这让我联想到汽车圈,也是同样逻辑:维护形象优先于解决实际问题。
其实,从长远来看,如果行业内的信息通道越来越窄,无论买新还是淘二手,都变成摸瞎选购。我认识一个做二手市场的小老板,他经常抱怨,“现在客户问油耗、故障率,我们只能模糊回答,要是真揭短,就等着收律师函。”慢慢地大家形成默契,只谈优点,不提缺陷。而且据他透露,今年部分敏感车型交易量下降明显,就是因为口碑信息失真导致客户信任危机。
至于养护方面,还有个细节,以前主流车型都会配备独立空调滤芯,现在不少低配版悄悄合并简化,却没多少人注意到。如果遇到南方梅雨季节或者北方沙尘暴,没有独立滤芯空气净化效果大打折扣,可厂家宣传资料只字未提。这类配置缩水的问题,如果没人敢曝光,将来用起来遭罪的还是普通司机和乘客呗。
最后插播一点八卦,据群友爆料,上月某知名高管因直播言论翻车,公司内部专门成立小组监控相关报道,每发现一篇质疑文章就立刻申诉删除。他们自己员工私下调侃:“咱这是造福律所啊!”唉,说到底,堵住所有人的嘴,并不能真的守住市场份额,还容易把自己推向孤岛似乎也是事实吧……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源自行业交流群及维修师傅口述,如有误传敬请谅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