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车市场,“落后”的增程,痛打了油车和纯电!逆袭成购车首选
嘿,老铁们,最近是不是总被“增程式”这三个字刷屏?一边是专家大佬们摇头晃脑:“能量转换绕弯路,脱裤子放屁!”另一边呢?理想L系列月销五万、问界M7三个月干掉六万辆,连一向高傲的大众都悄悄亮出了增程概念车。这不就奇了怪了?一个被贴上“技术落后”标签的东西,怎么就在中国豪车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还把油车和纯电按在地上摩擦?
说实在的,我刚听说“增程”时也是一脸懵。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只负责发电,然后电机再用这些电来驱动——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可当我真正开上一辆增程车,跑了两个礼拜后,我悟了。原来我们普通老百姓要的从来不是实验室里那点可怜的“能量转换效率”,我们要的是真实世界的便利、省钱和省心。它就像个聪明的“中间人”,把油车和电车的优点都偷师了过来,缺点嘛……嗯,也不是没有,但瑕不掩瑜。
“落后”技术,为何成了香饽饽?
先别急着喷,咱得承认,从理论上看,增程在高速巡航时确实不如燃油车或插电混动(PHEV)高效。毕竟燃油烧了发电,电再驱动电机,中间损耗摆在那里。可问题是,咱们每天90%的通勤都在市区,走走停停,这恰恰是电机的天下!理想汽车的数据显示,他们车主的增程器年均启动时间不足15%,80%的日常出行完全靠电。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花一辆油车的钱,却享受了纯电车的驾驶质感:安静、平顺、起步快如闪电。
而且,这玩意儿成本低啊!还记得广汽董事长曾庆洪吐槽“电池占新能源车成本60%”吗?增程车电池小得多,比如零跑C11增程版比纯电版便宜了整整5万块,深蓝S7用31度的小电池就能实现200公里纯电续航,直接把中型SUV拉到了12万以内。“花小钱,享电驱”,这谁顶得住?难怪有网友调侃:“以前觉得买增程是妥协,现在发现是真香警告!”
痛打油车和纯电,凭的是哪三板斧?
要说增程凭什么能逆袭,我看核心就三点,刀刀精准地砍在了用户痛点上。
第一斧:解决了充电焦虑这个“老大难”。你说纯电续航标600公里,冬天一到直接打对折,充电桩前排队半小时,充电又得充一个多小时,烦不烦?而增程车呢?有家充桩,日常通勤当电车开,电费一个月几十块,美滋滋;没家充桩?无所谓,加油就行,满油满电动辄1200公里,跨省自驾毫无压力。内蒙古一位星纪元ES车主实测,零下10℃照样跑出1220公里,比官方标定还多,这叫一个踏实!
第二斧:吃上了绿牌政策的红利。在北京、上海这种地方,一个燃油车牌拍卖价八九万,摇号还得等几年。增程车呢?照样上绿牌,免购置税,还能不限行。对于网约车司机来说,这简直是“赚钱利器”。深圳的王师傅跟我说:“开增程车,充电便宜,又能接长途单,一个月多挣三千块,这钱不赚白不赚!”
第三斧:体验上碾压同级油车。发动机不参与驱动,只负责发电,这就意味着你永远享受的是“电驱平顺感”。理想L7在80km/h以下车内噪音控制在58分贝内,比同级燃油SUV安静一大截。上海张女士说得特别实在:“电驱起步又快又顺,孩子在后排睡觉从不被吵醒,这比什么都重要。”再加上理想的车载冰箱、问界的鸿蒙座舱,这些贴心配置,才是用户真正在意的“软实力”。
逆袭成首选,但它真的完美无缺吗?
当然,我作为一个开了半年增程车的老司机,也得说实话。这车不是神,也有它的“小脾气”。比如亏电状态下跑高速,增程器持续高负载运转,那“嗡嗡”的噪音和轻微震动还是会传进车厢,油耗也会飙升到10L以上,这时候你就得接受它“油老虎”的一面。还有网友吐槽:“一脚地板油,增程器‘咯噔’一声启动,瞬间把你从电动梦里拽回现实,有点小尴尬。”
另外,如果你是个一年跑三万公里、全是高速的老司机,那增程可能真不是最优选,比亚迪的DM-i这类插混或许更省油。或者,你住在没车位、没法装充电桩的地方,还天天把它当油车开,那基本就是花钱买罪受,纯属“智商税”行为。
所以你看,增程车爆火,根本不是因为它技术有多先进,而是因为它精准地踩中了这个时代最真实的三大矛盾:充电设施跟不上、牌照政策卡脖子、用户体验有落差。它用最简单的结构,给了用户一个“刚刚好”的解决方案——不激进,不彻底,但足够聪明。
那么问题来了,在未来的某一天,当800V超充遍地开花、固态电池普及之时,我们还需要这样的“中间人”吗?还是说,它会像诺基亚一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绝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