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未来的丰田?比亚迪的能力、压力和动力!

“成为下一个丰田”,首先要学习丰田!

要做未来的丰田?比亚迪的能力、压力和动力!-有驾

日前,比亚迪发布了6月份与上半年累计销量数据。

数据显示,6月份,比亚迪乘用车销售377,628辆,同比增长11%。其中,比亚迪品牌(王朝网/海洋网)销售342,737辆,方程豹销售18,903辆,腾势销售15,783辆,仰望205辆。

要做未来的丰田?比亚迪的能力、压力和动力!-有驾

整个上半年累计,比亚迪销售214.6辆,和去年同期的161万辆相比,增长33%。

稳坐中国车企销量头把交椅

今年1-6月,上汽集团累销205.3万辆,一汽集团累销157.1万辆,吉利汽车累销140.9万辆,长安汽车累销135.5万辆,奇瑞集团累销126万辆,东风集团未知,广汽、北汽、长城、零跑等等,都没有过百万。

毫无疑问,比亚迪是国内车企集团的领头羊。即使按单品牌来算,它更是绝对的领先。

王朝网上半年累销92万辆,海洋网103万辆,两者相加超过了200万辆。

要做未来的丰田?比亚迪的能力、压力和动力!-有驾
要做未来的丰田?比亚迪的能力、压力和动力!-有驾

友商里面,吉利、奇瑞或者长安,单品牌销量大约都在百万台左右。往年国内市场销量最高的单一品牌——大众(VW品牌)早已经地位不保——上半年,一汽大众大众品牌销量43万辆,上汽大众52.3万辆,加起来不足100万辆。

不过,比亚迪的增长压力也开始显现了。

上半年,比亚迪销量增速33%,低于吉利的47%。

另外从月销量走势来看,3-6月销量分别是:37.7万辆、38.0万辆、38.2万辆、37.8万辆,再没能重现去年单月超40万或50万辆的盛况。

比亚迪品牌(王朝/海洋网)的压力更明显,3-6月销量分别是:35万辆、34.7万辆、34.8辆、34.3万辆,呈略微下滑趋势,即使5月推出了超大力度限时促销,效果仍然不明显。

可见,经过前面三年的超高速增长,比亚迪迎来了瓶颈期。

亟待补课的全球化和高端化

导致比亚迪进入瓶颈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高度依赖国内市场。

上半年,比亚迪海外销售47万辆,虽然已经超过去年全年(43.3万辆),但仅占总销量的2成左右,占比不及长安、长城和奇瑞。

近年来,国内车市早已卷成了“修罗场”,车企之间的竞争从“拼高下”变成“决生死”。

互不相让的结果,就是陷入集体焦虑,价格战成了恶性竞争,口水战、舆论战发展成为黑公关、公开举报和人身攻击,行业乱象不断。

并且,大家都降价就等于都没有降价,谁也无法取得预期中的更多的战果。销量难以增长的同时,利润更是没有保障。

有观点认为,汽车制造业的净利润率维持在5%-10%是较为健康合理的水平。但据乘联会统计,国内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21年的6.1%,逐年递减至2024年的4.3%,今年一季度进一步跌到3.9%。

要做未来的丰田?比亚迪的能力、压力和动力!-有驾

2024年,丰田汽车的利润率为10%,现代起亚为9.1%,大众集团为5.9%,Stellantis为5.5%。比亚迪作为2024年国内净利润最高的车企,利润率也只有5.18%,仅为丰田的一半。

所以,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车企,都需要加快出海节奏,去发掘新的增长空间。

好消息是,比亚迪海外业务不断在提速。从2022年到2024年,海外年销量分别是5.9万辆、25.2万辆、43.3万辆,今年上半年突破了47万辆,增速超过100%。

不过,这个规模相对于它的总销量来看还有提升空间。友商里面,奇瑞的海外销量占比达到近一半,所以,国内车市再卷,奇瑞依旧可以“云淡风轻”。

其二,高端化进展缓慢。

“向上打”的腾势和仰望品牌,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和吉利的领克/极氪相比,销量都有待提升。

上半年,领克加上极氪一共销售了超过24万台新车,占吉利汽车总销量的17.3%。腾势上半年累销7.98万辆,仰望累销1003台,即使把算不上高端的方程豹(6.07万台)也加上,总共14.15万辆,仅占比亚迪上半年总销量的6.59%。

具体来看,腾势虽然这两年相继推出了搭载云辇、易三方等黑科技的Z9、N7和N9,但销量支柱依旧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D9。

要做未来的丰田?比亚迪的能力、压力和动力!-有驾

上半年,腾势D9单车销量超过5.5万台,占腾势总销量的七成。

并且,从2023到2024年,腾势销量分别是12.78万辆、12.60万辆,都未能达成目标,今年上半年完成率也只有26%。为此,腾势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和腾势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总经理李慧,最近互换了位置。

腾势发展不顺,仰望高开低走,方程豹的价格带又不断下探(比如钛3进入到15万以内)。虽然比亚迪推出了越来越多硬核科技,但和市场的反馈有些错配。

高端化失利,让比亚迪很难抢到BBA、问界等的订单,只能挤在30万以下的红海市场,越过越难受。

据说,在最新一期股东大会上,有股东直言,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在技术研发上具有优势,但“情绪价值”传递不够,技术优势未转化为品牌溢价,营销策略也没能匹配高端定位。

对此,王传福坦承:“公司已经意识到并正在努力解决高端化进程中的问题。”并强调,“高端化是比亚迪必须打赢的一场战役”。

学习丰田,成为丰田

很早以前,王传福就把丰田作为榜样。2005年,比亚迪打造的第一台爆款车型F3,就是由丰田卡罗拉逆向开发而来的。

要做未来的丰田?比亚迪的能力、压力和动力!-有驾

用王传福的话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王传福再次重申,“成为下一个丰田”,是比亚迪的目标。

虽然在新能源车市场上,比亚迪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但和丰田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近些年来,丰田持续问鼎全球销冠,年销售量超过了1000万台。更重要的是,丰田的利润率长期领先。

2024年财年,丰田营业收入达48.0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4万亿元;净利润4.7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64亿元。营业利润率10%,高于大众集团的5.9%,也几乎是比亚迪(5.18%)的两倍。

丰田的高利润率,首先来自于精益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成本节约。

100年前,福特用流水线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卷”死了第一个阶段的汽车手工制造小作坊。50年前,丰田在福特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发明了以“精益生产”为核心的丰田生产体系,即TPS。

要做未来的丰田?比亚迪的能力、压力和动力!-有驾

TPS的宗旨是“消除一切浪费”。它有两大支柱,准时化和自働化。

“准时化”,是指所需要的零部件,在需要的时间,以需要的数量,送到流水装配线。每个环节都不需要多余的库存,从零部件到整车,需要多少,生产多少。

这是一件理解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目标,因为它要求整车厂和供应商密切配合且相互默契。所以,丰田和供应商之间长期保持和谐稳定的关系。

单这一点,就值得国内的多数主机厂好好学习。

“自働化”,指的是人员的自主化。在生产线上,任何人发现问题都有权立即停止生产线,主动排除故障,解决问题。它提升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

TPS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可靠性。据《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描述:“丰田工厂装配一辆车,速度比通用工厂快了一倍,质量缺陷仅为其三分之一。”

也正是产品可靠,让丰田汽车在全球大行其道。

要做未来的丰田?比亚迪的能力、压力和动力!-有驾

其次,丰田是跨国车企里全球布局最均衡的一家。

截至2024年,丰田在全球至少有14个生产基地。除了日本本土,在中国、美国、欧洲、印度、墨西哥等都建立了整车工厂。

并且,丰田并不特别依赖某个区域市场。2024年全球1082万辆的构成里,日本本土144万辆,占比13.3%;中国市场178万辆,占比16.4%;北美市场273万辆,占比25.2%;欧洲市场117万辆,占比10.8%。

布局均衡,可以让丰田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即使某个区域市场出现下跌(比如这两年的东南亚和中国市场),也并不影响其整体业绩。

而更重要的是,丰田有一套“慢哲学”。在他们看来,过分追求业绩,会扭曲企业的正常运转。

“丰田模式”的14项原则,第一条便是长期理念——管理决策必须以长期理念为基础,即使必须因此牺牲短期财务目标,也在所不惜。

造车是一个重资产、长链条的产业,任何决策都将影响到很多人、很多企业。主机厂如果过分注重短期目标,那么很容易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

比如这两年的比亚迪,“增长越快,敌人就越多,各种谩骂”(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的表态)。

写在最后

2025年,比亚迪的销量目标为550万辆,如果按此来算,上半年只完成了39%,压力山大。

不过,对于此刻的比亚迪来说,与其追求快节奏扩张,不如慢下来,稳扎稳打,毕竟造车本质上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并且,即使放慢了速度,比亚迪依旧是国内市场和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领头羊。在下一个阶段的竞争中,它只要掌握好节奏,调整好步伐,在技术积淀、品牌建设、消费口碑、全球布局方面不断精进,那么,“成为下一个丰田”,就是值得期待的目标。

END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