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竭我盈”,用这四个字来形容眼下车市的境况,再贴切不过。
依稀记得当年雷克萨斯加价求购的盛景,那会儿,谁要是开一辆,绝对是“壕”的象征。可如今,销量断崖式下跌,简直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这绝非个例,雪铁龙、讴歌、起亚、西雅特、三菱、英菲尼迪、林肯,这几位都像是得了“地域性厌食症”,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
莫非是国人喜新厌旧?钟情于本土品牌了?倒也未必。瞧瞧街头巷尾,BBA依旧是车流中的“常青树”。归根结底,是时代楫摧舟,而这些品牌未能及时调整航向。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2025年,身处上海浦东的汽车销售王先生,面对着门可罗雀的展厅,恐怕心都凉了半截。曾经月销四五十台,现在骤降至十几台,这落差,换谁也难以泰然处之。这并非孤立现象,整个行业正经历着“凛冬将至”。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诸多老牌外资汽车品牌在华销量遭遇滑铁卢,部分品牌跌幅甚至超过五成。更令人瞠目的是,某些昔日叱咤风云的国际汽车巨擘,市场份额已萎缩至1%以下,濒临被市场“扫地出门”的窘境。
中国汽车市场的嬗变速度,堪称“瞬息万变”。2025年3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攀升至56.8%,创下历史新高。反观合资品牌,仅剩34.2%,相较于2020年的59.3%,锐减了25.1个百分点。进口车更是“门庭冷落”,份额占比不足1%。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则一路高歌猛进,达到42.7%,短短数年间,实现了翻番。
在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和电动化浪潮席卷之下,部分跨国车企显得捉襟见肘,市场份额急剧萎缩,甚至面临黯然退场的命运。而文章中提到的八个品牌,无疑已身处“风雨飘摇”之中。
以雷克萨斯为例,昔日豪华车市场的“执牛耳者”,如今一季度销量却暴跌47.3%。究其原因?电动化转型步履蹒跚!截至2025年3月,其在华仅有一款纯电动车型RZ,且定价高企,逾40万元。与国产豪华电动车相比,毫无价格优势可言。雷克萨斯在全球市场推进电动化的步伐本就迟缓,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更是“先天不足”。
雪铁龙的境遇更为窘迫,销量暴跌61.8%,市场份额甚至不足0.2%。门店萧条,员工离职,可谓“树倒猢狲散”。雪铁龙的症结在于产品陈旧,战略失策。中国消费者对雪铁龙品牌的认知度已跌至谷底,合资品牌定位模糊,价格上拼不过自主品牌,品质上又逊色于日韩品牌,可谓“进退维谷”。
讴歌、起亚、西雅特、三菱、英菲尼迪、林肯,各有各的苦衷,但归根结底,都绕不开这几大“顽疾”:电动化转型滞后、智能化水平羸弱、品牌形象老化。
当下,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已然改弦更张。过去,我们购车看重的是品牌和面子,而今,实用性和科技感才是王道。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软件生态,这些才是吸引年轻消费者的不二法门。
试想一下,花费巨资购置一辆汽车,结果智能化程度却远逊于国产十几万元的车型,谁又甘愿充当“冤大头”?更何况,如今的中国品牌也已今非昔比,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品牌异军突起,无论是在设计、性能还是智能化方面,都足以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
当然,这些国际品牌并非毫无转圜之机。加速电动化转型,深化本土化策略,与中国供应链深度合作,开发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方为破局之道。以宝马为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行电动化战略,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产品,并与本土供应商展开深度合作,这无疑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国际品牌的式微,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在购车时,应理性评估品牌的本土化程度、电动化战略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切勿只图一时之利,更要关注品牌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市场潜力。
中国汽车市场,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那些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的品牌,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也将面临同样的困境。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正在重塑汽车生态。那些无法顺应时代潮流、墨守成规的品牌,终将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优胜劣汰,乃是市场经济的铁律,亦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中国汽车市场已从单纯追求数量的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的提升。消费者用手中的钞票,对落后品牌投出了“不信任票”,这正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体现,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以,这八个品牌是否最终会被中国市场所抛弃?时间终将给出答案。个人认为,英菲尼迪的前景堪忧,品牌影响力日渐式微,产品老化现象严重,电动化转型裹足不前,或许真的离退出中国市场的那一天不远了。不知各位作何高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