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堵心,社交媒体就成了大型魔幻比惨现场。
有人晒景区的人山人海,有人哭诉酒店的刺客房价,但今年国庆,朋友圈的悲情顶流,无疑是那些在高速服务区,对着充电桩望眼欲穿的新能源车主们。
排队三小时,充电一小时,手机刷到没电,孩子哭到没声,最后发现自己一天啥也没干,光在服务区给爹充值了。
很多人把这事儿归结为基建没跟上,是技术问题。
这当然没错,但只说对了一半。
这事的本质,压根不是什么技术问题或者基建问题,而是一个从根上就有点拧巴的商业数学题。
说白了,高速充电桩这门生意,就是一碗平时狗都不吃,过年挤破头的“年夜饭”。
你开个饭馆,一年365天,有350天门口罗雀,服务员比顾客多,老板闲得只能抠墙皮。但一到过年那几天,顾客能从你家大堂排到隔壁市。
请问,作为老板,你是应该按照那350天的客流来建店,还是按照过年那几天来建?
按照平时建,过年肯定被骂死;按照过年建,平时你亏得裤衩子都不剩。
这就是高速充电桩面临的赤裸裸的现实。
我们来玩个游戏,拆解一下这个局里的四方神仙:用户、车企、充电桩运营商、以及监管。
先看最惨的用户。
他们是这个故事里唯一的“真实付费方”,不仅付了钱,还付出了时间、情绪和假期的美好。他们当初买车的时候,看的是PPT上“百公里加速3秒”、“续航800公里”、“用车成本一毛钱”这些骚话。
结果真上了高速,才发现续航打折打得比双十一都狠,用车成本确实低,但时间成本高得能让你怀疑人生。
车企卖给你的是一个“说走就走”的梦想,但现实是“说堵就堵”的绝望。你以为自己买的是一匹千里马,结果发现这马跑两步就得找草料,而且草料摊子前面还有一万匹马在排队。
再说车企,这帮兄弟是真的人才。
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卖车。怎么卖车?把故事讲好。
续航焦虑?我给你堆电池,800公里不够上1000公里,反正电池是供应商的,车重了电耗高了,那是你的事。充电慢?我给你上800V高压平台,宣传“充电五分钟,续航两百里”,但配套的超充桩在哪?有多少?对不起,那主要是运营商的事。
车企就像健身房的销售,疯狂向你推销一张能练成施瓦辛格的年卡,但对于健身房里其实只有一个哑铃的事实,他们只会轻描淡写地告诉你“我们正在积极协调”。
反正车卖出去了,KPI完成了,剩下的麻烦,那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成长阵痛”。这种把自己的成本外部化的玩法,简直是商业模式里的“瞎积薄发”,看起来一片繁荣,底下全是窟窿。
然后是充电桩运营商,也就是开那个“年夜饭饭馆”的倒霉蛋。
在高速上建充电桩,成本极高。土地、电力增容、设备、后期运维,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但使用率却像心电图,平时是直线,节假日是直线上升,然后Duang一下又变回直线。
这门生意,用爱发电都算奢侈,基本是在用命烧钱。
所以你指望他们能有多大动力,超前部署、冗余建设?大部分运营商建桩的核心逻辑,不是为了让用户爽,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拿到补贴,或者单纯是战略卡位。
他们的内心OS大概是:我知道你们过节要排队,我也很难受,但我总不能为了你一年吃一次的饺子,专门包一年的饺子吧?亏钱的买卖没人干,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这话糙,但理不糙。
最后是监管。
监管的目标是宏大的,要推动绿色能源,要实现产业升级,要让大家都能用上电车。所以政策上,一直在大力扶持,又是给补贴,又是定目标,希望把基建网络快速铺开。
但监管也没法凭空变出钱来,更没法扭转商业规律。它能压着运营商去建,但没法保证运营商建了就能赚钱。这就导致了很多桩看起来建了,但要么功率低,要么坏了好几个,要么干脆就是个摆设。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多方利益拧巴在一起的局。
用户想要“随时随地,即充即走”;车企想要“故事我来讲,责任大家扛”;运营商想要“平时不亏钱,过节把钱赚”;监管想要“既要又要还要”。
你看,大家的愿望都很好,但拼在一起就是个死结。
那现在天天吹的那些解决方案,靠谱吗?
什么车机App预约排队、智能规划路线。这玩意儿有用吗?有点用,但用处不大。它就像是给你一张ICU的排队号,告诉你前面还有50个人,你大概要等多久。它能缓解你的未知焦虑,但解决不了ICU里没床位的根本问题。你还是得在走廊里躺着。
什么引导到高速出口的乡镇充电。这更像是个段子。假期出行,时间就是生命。让人为了充个电,开下高速,在人生地不熟的犄角旮旯里找个桩,然后再开上来。这时间成本和风险成本谁来承担?这不是解决方案,这是给人添堵。
真正有点用的,无非两条路。
第一,技术上的大力飞砖。就是超大功率快充的普及。当充电真的能像加油一样,十分钟灌个七七八八,那充电桩的周转率就能上天。现在的所谓快充,动辄还要半小时一小时,在节假日的高速上,这就是灾难。只有当充电效率提升数倍,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堰塞湖。
第二,商业模式上的彻底革命。比如换电模式。虽然目前争议很大,成本很高,标准不统一,但它在解决补能效率上,确实是降维打击。或者,出现一种新的“快种快收”式商业模式,比如节假日期间的移动充电服务,或者储能车快速部署。
但说到底,这些都需要时间,更需要钱。
所以,对普通的新能源车主来说,在未来几年的节假日里,高速排队充电可能依旧是常态。
你以为的技术问题,其实是商业问题。你以为的商业问题,其实是人性问题。你以为的人性问题,最后发现它就是个数学题。
这道数学题,在当前这个阶段,就是无解。
所以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堵着呗。
下次出门前,充满电,敬个佛,祈祷路上别堵车,服务区别排队,顺便在后备箱里备好泡面、矿泉水和移动充电宝。
毕竟,你买的不是电动爹,你买的是一种修行。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