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现象炒得挺热。有人说新能源车企烧钱太狠,每年两三百亿砸进去,结果却亏得一塌糊涂,还能活多久?尤其是那些造车新势力,账上现金看着不少,但净利润全是负的,亏损幅度动辄几十亿,感觉风光背后就是悬崖。比如某家新势力,一边搞上市,一边宣布三季度亏了45亿元。还有些车企,卖一辆车就赔两三万。你说吓人不吓人?这到底是生意做不明白了,还是这些企业压根就没打算挣快钱?今天咱们就顺着这个话题,把数据掰开揉碎,一点点聊聊“新能源车企是不是没活路”这件事。
先看最直接的数据:销量、营收、毛利、利润。新能源车企的销量真不算差,比如某头部新势力,年销几十万台车,营收也挺好看,动辄百亿级。听起来不错吧?但你往下看就发现,毛利率只有个位数,有些甚至负的。再看看净利润,账上永远是亏,亏几十亿都算正常水平。说白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逻辑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你不是销量大涨吗?车不是越卖越好了吗?怎么还赔得这么狠?
其实问题就藏在这些数字里。新能源车从生产成本到研发投入,再到售后服务,整个链条都比传统燃油车复杂,也贵。尤其是研发费用,动辄占到营收的20%、30%。有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不惜扩大规模,拉高产能,推新车型——这都需要钱。结果是,车卖得多,但成本更高,研发还在继续烧钱,毛利率就被压得很低。你问亏损怎么来的?账期问题也是一大原因。新能源车动辄提供三年五年质保,有些还附带电池终身质保,这些未来的费用都要算在当期账里。所以看着亏,其实有点“账面亏”的意思。
咱再拉横向对比,看看其他车企日子过得怎么样。传统车企毛利普遍高,比如某国际品牌,毛利率能达到25%-30%,但它研发投入低,车的技术迭代慢。新能源车企呢?从研发到供应链管理,全都在试错,成本不可避免地高。而且新能源车动辄推新,升级快,这些投入都压在了账面上。再看外资新能源车企,那些头部玩家也没好到哪去,比如某美系品牌,前几年赔了几百亿,现在才刚开始盈利。换句话说,这不是单一家企业的问题,是整个行业都经历的阶段。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些企业到底在干啥?是战略性亏损,还是烧钱烧到没章法了?从现阶段看,更多的还是战略问题,抓机会。新能源车市场增长太快,每家车企都想抢占更多份额,尤其是头部玩家,拼着亏也得站稳脚跟。有人说这是“亏钱换市场”,听起来像赌,但其实是必须赌。毕竟新能源车的技术发展太快,电池、芯片、智能化的成本都会随着规模化降低。一辆车现在亏两三万,未来可能只亏两三千,再往后能挣两三万。关键是,你得撑到那个时候。
再说句热闹话,新能源车企也不是每块业务都亏。比如某头部玩家,卖车赔钱,但卖服务赚钱。OTA升级、智能座舱订阅、自动驾驶服务,这些都是高毛利业务。而且新能源车的售后成本比燃油车低得多,维修少、保养少,后期利润空间大。还有车企提前布局储能、电池回收,这些未来都是潜力市场。换句话说,现在亏的,很多都是未来能挣回来的。
最后咱收个尾。新能源车企账面数字确实吓人,亏几十亿也不稀奇。但拆开看,背后是结构性问题,是战略选择。行业就这么个阶段,不是单一家企业的问题。要紧盯的,不是眼前的亏损,而是它怎么花钱、花在哪、能不能撑到盈利的时候。新能源车不是短跑,是马拉松,现在跑得慢点、累点,都不算意外。只要不乱花钱,市场还在涨,技术还在进步,未来的路其实没看上去那么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