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赛事背后的城市新思路
说到摩托车赛事,大家基本都认同,这项运动真的够酷,既有速度又拼技术,而且现场氛围超级燃,其实在这一点上,厦门新近举办的赛车嘉年华就是绝佳例子,比赛事更值得探讨的是,赛事背后展现出的城市营销新玩法,我觉得,这才是更值得深挖的核心。
先快速说明,大家都知道,摩托比赛看点很丰富,比如车手的技术、极速对抗,还有赛道的设计,这些确实很吸引人,特别是顶级车队和优秀车手同台竞技,现场真的让人热血沸腾,这种盛大赛事已经逐渐不只是比个成绩,这里,藏着一个城市文旅推介的全新思路,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一下,赛事与城市之间的真正关系。
说到赛事场地,其实厦门这次有很强的国际范,赛道不但通过了国际汽联四级认证,而且亚洲摩联也给了C级认证,这意味着,全国顶尖高手不是随便来玩的,而是带着赛车梦想全力以赴,赛道设计也是下足了功夫,既考验精准操作能力,还加入了十一米的坡度落差,车手不仅得拼速度,更得不断调整策略,比赛也变得更具悬念和观赏性,因此,赛事本身就是城市硬实力的标志。
光有硬件还不够,赛事背后还有一系列巧妙的软实力营销,主办方不仅安排四大组别对抗,涵盖了青年新秀、银骥统规,还有各大排量车队,每个组别都有不同玩法,这种分类让更多人找到自己的参与感,现场还安排了金卡纳情景培训,由日本资深教练直接示范,粉丝不只是围观,甚至可以在模拟实战中提升技能,这就把赛事参与门槛拉低了,运动精神也被全方位推广开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嘉年华并不仅限于赛车这件事,主办方其实还安排了骑行巡游,许多自行车爱好者亲自上赛道体验,换个角度,赛道不只是给少数精英用,普通观众也能参与进来,之后,现场还有行业达人KOL直播,线上粉丝实时掌握赛况,还有一波福利派送,现场抽奖特别受欢迎,无论头盔还是高级赛车装备,大奖甚至送出四缸仿赛车和踏板车,这样的互动,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直接把赛事影响力传播到了更广泛的人群。
看到这里,其实你会发现,赛事已经变成城市宣传的新内容,主办方把赛场做成了流动的城市展示窗口,每一位外地车手和粉丝来到厦门,不仅仅是为了比赛,他们也会顺便打卡城市地标、海边风光,这就把文旅消费的场景从传统景区带到了赛事现场,主办企业凭借活动拉动客流,城市也利用赛事形成话题,形成流量互助,本质上,是品牌和城市形象的深度双赢。
举个和厦门不一样的例子,比如美国的DAYTONA 500纳斯卡赛事,赛事期间整个城市从餐馆到酒店全部一座难求,据统计,赛事相关游客贡献了当地年度旅游收入接近12%,而且大赛前后的社交媒体话题不断,城市知名度明显上升,还有不少外来企业选择赛事期间进入当地拍广告、办推介会,这也是赛事成为城市流量“发动机”的典型,和厦门这类文旅创新本质如出一辙。
回到厦门赛事,其实赛事期间正新轮胎不仅展示了自家SR10 II专业胎的技术,还会结合赛事话题提炼品牌故事,车手们现场反馈产品性能如何,主办方实时采集数据,甚至还用KOL直播把技术亮点直接推送给潜在客户,赛事变成了品牌研发与消费者互动的试验田,不只是卖胎,更是在用技术创新讲企业故事,这种深层体验感,是常规广告根本做不到的。
体育+文旅的模式,近几年在全国特别火,除了厦门,还有像成都国际马拉松和重庆汽摩节等,不仅拉动消费,同时提升城市品牌辨识度,比如成都马拉松,参赛者不仅体验赛事,还能顺便感受当地美食和景点,赛事期间,据官方报道,相关文旅消费比上月同期增长28%,赛事推动城市名片升级已成当下主流,以致不少地方政府愿意和企业联合把赛事做成“城市超级IP”。
光有赛事是不够的,真正的破圈来自活动设计,比如厦门站举办多元互动,不但让摩托迷们收获感官刺激,而且让整个城市有了更具活力的标签,软硬结合,品牌和城市双重曝光,互动体验和社交话题同步扩展,这才是今天赛事运作的新起点。
摩托车赛事不只是比速度,还是品牌和城市双赢的创新平台,企业通过赛事打动粉丝,城市借活动提升形象,最后观众收获沉浸体验,这种三方互助,既有经济效益,也有文化温度,由此可见,体育赛事如果与文旅巧妙结合,完全可以成为城市营销的新引擎。
问题也来了,将来如果全国各地都办赛,城市间如何差异化竞争?企业又如何让品牌深度与城市文化融合?观众会不会审美疲劳?赛事如何持续创新?这些问题值得大家继续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