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央视网汽车频道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要过几道坎?》报道中披露,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已超2.8万辆,全固态电池装车路测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激起千层浪。当消费者还在为纯电汽车续航虚标、充电排队等问题困扰时,一场关乎行业未来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上演——纯电汽车是否会被时代抛弃?下一个主角究竟是谁?
2024年,我国纯电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5%,看似繁荣的背后暗藏危机。根据工信部数据,行业利润率从2023年的5.2%骤降至4.3%,创近五年新低。
广汽集团财报显示,其2024年净利润暴跌81.4%至8.24亿元,若剔除51.75亿元非经常性损益,实际亏损高达43.51亿元。这种“量增利减”的困境,暴露出纯电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
电池技术瓶颈成为最大制约。尽管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从2015年的150Wh/kg提升至2024年的280Wh/kg,但距离500-700Wh/kg的理想目标仍有巨大差距。
2024年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率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擅自简化安全测试流程。
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样突出: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平均功率仅60KW,远低于车辆240KW的需求,节假日排队充电现象频发。
2024年汽车消费投诉量同比上升22%,其中35%涉及价格欺诈和续航虚标。一位长途货运司机向央视记者坦言:“开纯电货车从广州到武汉,中途得充三次电,每次耗时1小时,物流时效比燃油车慢40%。”
这种痛点在商用车领域尤为突出——一汽解放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96%至2200万元,扣非后净亏损达3.7亿元,折射出商用车市场价格战白热化的现实。
在纯电汽车陷入困境之际,氢燃料电池车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2025年6月18日举办的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全球首台260吨氢能矿卡、氢-电混动乘用车等新产品集中亮相,标志着我国氢燃料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
上海氢通能源集团研发的氢采300燃料电池产品,采用双引射供氢、能量回收等前沿技术,可在零下40摄氏度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寿命达25000小时,较传统燃料电池提升30%。
2025年1月6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工业园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形成氢能物流网络”。
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加氢站超500座,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降至2000-2500元/千瓦,较示范前降低80%以上。南沙启动的全国首个氢燃料电池轿车全场景规模化示范项目,更是将氢燃料车推广带入“快车道”。
如果说氢燃料车是“长跑选手”,那么固态电池则有望成为“短跑冠军”。2025年5月17日,国轩高科宣布其金石全固态电池已进入预量产阶段,首条实验线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100%,并开始装车路测。
这款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和三维介孔硅负极,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可实现1000公里续航,且通过针刺、热箱等严苛安全测试。
固态电池的技术优势直击纯电汽车痛点。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其热失控温度提升至400摄氏度以上,彻底解决自燃风险;充电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接近燃油车加油效率。更重要的是,固态电池材料成本较锂电池降低20%,规模化生产后有望推动整车价格下探。业内人士预测,若2030年前实现量产,固态电池或将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
面对技术变革,车企开始探索差异化竞争路径。比亚迪通过自研刀片电池和CTB车身一体化技术,2024年实现单车利润稳定增长,全年销量同比增长73%。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以鸿蒙座舱和ADS 2.0智驾系统为核心卖点,上市首年销量突破12万辆,证明消费者愿意为技术创新买单。
这种“技术溢价”模式正在重塑行业规则——2025年上半年,搭载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达65%,较2024年提升18个百分点。
2025年5月30日,中汽协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明确反对低于成本价倾销。
工信部同步启动专项整治,重点检查企业零部件采购账期、产品一致性等问题,计划建立汽车行业公平竞争合规指引。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2025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利润率回升至4.1%,降价车型平均降幅收窄至1.9万元。
当国轩高科的全固态电池测试车在江苏南京街头疾驰,当上海氢通的氢能矿卡在内蒙古矿区轰鸣作业,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行业上空:纯电汽车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
从技术成熟度看,氢燃料电池车在商用车领域已具备替代能力,而固态电池在乘用车市场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我国计划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百万辆。与此同时,固态电池若能在2030年前实现量产,或将在乘用车市场与氢燃料车形成“双雄争霸”格局。
2025年6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显示,45%的潜在购车用户将“补能便利性”列为首要考虑因素,较2023年提升1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无论是氢燃料车的“加氢3分钟续航800公里”,还是固态电池的“充电15分钟续航1000公里”,只要能解决补能痛点,都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