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 L6 这车,最近窜红得挺厉害。说它是“卷王”,听着像街头巷尾的吆喝,可细琢磨琢磨,还真有点那味儿。一辆 B 级纯电,愣是把“固态电池”、“准 900V 超快充”、“智慧数字底盘”这些个乍一听就玄乎的玩意儿,像不要钱似的往里怼。
这事儿颇有玩味。一方面,消费者自是喜闻乐见,毕竟谁不想以更低的代价,攫取更优的体验?可另一方面,这种“内卷”的打法,真的润泽万物吗?抑或说,这番“厮杀”最终惠及的,果真只是终端用户?
先摆摆这“卷”出来的家当。智己 L6,外形各花入各眼,但内饰着实下了血本。42 英寸的巨幅联屏,往那一杵,科技感瞬间爆棚。配置也堪称豪横,什么四轮转向、激光雷达,恨不得把能想到的都给你梭哈了。性能就更不必赘述,零百加速跻身 2 秒俱乐部,这在同侪之中,绝对是傲视群雄。
可症结也随之浮现。这番“堆砌”式的进阶,成本从何而来?车企又不是散财童子,折本赚吆喝的买卖,谁也不会沾。一种可能是,勒紧裤腰带,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比如选材、工艺等等。另一种可能,就是冀望规模效应,靠销量来稀释成本。
而这背后,实则蛰伏着更深层次的竞逐逻辑。新能源汽车市场,眼下已然是一片血海。各家都铆足了劲儿抢占滩头,都想成为那个“破局者”。于是乎,价格战、技术战,一浪高过一浪。
然鹅,这般“军备竞赛”,真的能使整个行业都水涨船高吗?未必。
遥想当年智能手机初露峥嵘之时,也是各种“跑分”、“堆核”。结果咧?一味地追逐参数,忽略了用户体验,导致千机一面,创新乏力。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不是也隐隐有这股苗头?
再者,这种“卷”法,对供应链的碾压也着实不小。电池、芯片、激光雷达,这些命脉部件的供给,直接掣肘着车企的产能和成本。若大家都蜂拥而至抢购,极易造成资源错配,甚至引燃价格飙升。
当然,也有人振振有词,这不就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竞逐吗?汰弱留强,适者生存。这话不假,但市场竞逐,也需遵循一定的章法和秩序。倘若大家都为了攫取短期红利,不惜牺牲长远发展,那终将坠入恶性循环。
与大众认知相悖的是,这股“卷”风绝非仅是车企之间的角力,它牵系着整个产业链的康健发展,甚至攸关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卷”是否会蜕变为一种内耗,是否会阻碍真正的技术革新。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缘由归咎于“市场竞争白热化”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面的结构性痼疾?比如,政策导向是否周全?行业标准是否健全?监管力度是否给力?这些命题,都需我们正襟危坐,细细思量。
归根结底,汽车工业是一项长线的营生,需要的是笃定和积累,而非一蹴而就的“弯道超车”。我们需要嘉奖创新,但也需防范盲目扩张。我们需要敬畏市场规律,但也需强化宏观调控。
智己 L6 的横空出世,的确给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悸动。它宛如一块试金石,校验着这个行业的成熟度和理性程度。我们希冀它能越“卷”越精彩,但更期许这番“卷”,能真正驱动整个行业蓬勃向上。这绝非是一家车企的独角戏,而是关乎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一道必答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