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果然只有马斯克能做到——特斯拉一季度财报惨到让人不敢直视,净利润暴跌71%,全球销量跌至近三年最低。然而,就在投资者以为这家新能源巨头快要“不行了”的时候,马斯克一句“工作重心回归特斯拉”,特斯拉股价竟然反弹了10%。
这到底是信心的力量,还是资本市场的“迷信”?更重要的是,马斯克真的能拯救特斯拉吗?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场跌宕起伏的商业大戏,看清特斯拉的真实困境和马斯克的“救市”策略。
一、财报有多惨?特斯拉大跳水背后的真相
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一出,特斯拉的粉丝们大概都想换个车标了。
一季度营收193.4亿美元,同比下降9%,净利润更是只有4.09亿美元,同比暴跌71%。更扎心的是,这还是在卖新能源积分赚了近6亿美元的情况下的“修饰版”数据,要不然更不好看。
销量呢?全球范围只有33.6万辆,同比下降20%。
这可是创下了2022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欧美市场表现尤其惨烈,北美销量同比下降33.8%,欧洲销量平均降幅更是超过30%。
这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除了特斯拉的产品线定价高企外,还有马斯克的政治言论和激进动作引发的消费者观望情绪。
然而,财报发布后,股价却不跌反涨,直接反弹了超过10%。
原因就在于马斯克在电话会议上宣布,将减少在“政府效率部”的时间,每周仅投入1-2天,工作重心将回归特斯拉。资本市场对这位“钢铁侠”的信任,真的到了只要他一声表态,股价就能起飞的地步。
二、马斯克的“玩够了”,特斯拉和政治纠缠不清
马斯克的“玩够了”,其实并非一句玩笑话。去年11月,他接受了特朗普的任命,与共和党另一位总统参选人拉马斯瓦米共同领导“政府效率部”,试图用互联网思维给美国政府降本增效。
虽然这个部门的操作确实新鲜,比如公开透明的工作流程、设排行榜监督各部门表现,但其激进削减2万亿美元联邦政府支出的目标引发了巨大争议。
反对派的抗议很快升温,并波及到了特斯拉的业务。
美国多地特斯拉门店、充电桩甚至车主车辆遭到打砸烧,俄勒冈州展厅甚至遭到枪击。欧洲也没能幸免,法国特斯拉门店被纵火,德国右翼言论带来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拖累了销量。
于是,消费者纷纷选择观望,部分车主直接划清界限,扣标、贴纸的操作层出不穷。马斯克的个人形象和特斯拉品牌的深度绑定,让这种政治风波直接转化为销量的滑坡。
三、光靠“信心”能救特斯拉吗?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尽管马斯克的表态让股价短暂反弹,但特斯拉的未来增长点依然扑朔迷离。
财报显示,虽然欧美市场受挫,但亚太地区却在Model Y焕新版的上市推动下表现亮眼。中国一季度销量达到13.4万辆,成为特斯拉少数的增长亮点。
此外,特斯拉的储能业务也是一大看点。当前国际能源问题复杂,推动了储能需求的增加。
一季度储能业务收入达到了26.38亿美元,同比增长67%。但这一业务也面临美国关税政策的挑战,毕竟大部分电池还需要从中国进口。
至于马斯克描绘的未来畅想,比如廉价版Model 2、新车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机器人,这些都还是“画饼阶段”。尤其是Model 2,这款颇受关注的经济型车此前因“定位不够宏伟”被马斯克取消,却在财报会上突然重启,说明压力之下马斯克也不得不妥协。
四、马斯克真的能“Make Tesla Great Again”吗?
特斯拉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销量和成本控制。
虽然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的态度让投资者看到了希望,但他能否真正让特斯拉走出困境,还得看实际行动。比如,廉价版车型能否真正上市,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技术能否落地,以及如何破解欧美市场的政治困局。
当然,特斯拉的品牌实力和技术优势依然不容小觑。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开创者,它的底盘依然稳固,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的表现证明了消费潜力依旧存在。
接下来,特斯拉能否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信任,就看马斯克的操作了。
结语
马斯克的回归能否拯救特斯拉,答案可能并不像股价表现得那么简单。特斯拉的困局不仅来自于销量的下滑,还包括成本压力、政治影响以及未来技术的落地难题。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品牌,特斯拉需要的不只是马斯克的“信心喊话”,而是更切实有效的行动。
那么,你觉得马斯克这次是真的“玩够了”还是另有算盘?
特斯拉能否在他的带领下摆脱困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