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聊起来挺让人感慨的。
主角是上汽大众斯柯达旗下的一款中型轿车,叫速派。
这车最近搞了个大新闻,价格直接从将近20万,一刀砍到了10.89万起步。
很多人一听,第一反应是:这是真的吗?
大众这是想通了,要跟咱们国产车拼性价比了?
这背后到底是咋回事,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好好聊聊。
要说这个斯柯达速派,它的出身可一点都不含糊。
咱们很多人都知道,斯柯达是德国大众集团旗下的一个品牌,跟大众的关系,那叫一个亲。
而速派这款车,更是帕萨特的“亲兄弟”。
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它俩用的都是大众的MQB平台,大家最关心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模一样的。
这就好比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两个徒弟,练的都是同一门功夫,根基和底子都是一个水平线上的。
按理说,有大众这么一个金字招牌在背后撑腰,技术和品质都有保障,速派这车就算卖不成爆款,也不至于混得太差吧?
可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骨感得多。
咱们来看看这几年速派的成绩单,那叫一个惨淡。
根据公开的数据,去年一整年,速派在全国总共就卖出去了2524台。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现在市面上随便一款热门的国产车,一个月的销量可能都不止这个数。
这点销量放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里,简直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连个浪花都翻不起来。
到了今年,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虽然前八个月卖了三千多台,但平均下来每个月也就几百台的量,在中型轿车这个竞争最激烈的领域里,基本就是个边缘角色了。
曾经顶着“德系B级车”光环的它,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呢?
这事儿其实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是好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的结果。
首先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品牌。
在中国,咱们老百姓买车,很多时候买的不单单是一个交通工具,还附带着很多别的东西,比如面子、社交属性。
大众那个“VW”的标志,在中国经营了几十年,在几代人心里已经刻下了“皮实、耐用、高级”的印象。
而斯柯达呢?
虽然也是大众家的,但总感觉像是“远房亲戚”,知名度差了一大截。
很多人去买车,预算差不多,一台是帕萨特,一台是速派,哪怕销售把嘴皮子磨破了,说这两台车三大件都一样,速派还便宜好几万,但很多人心里还是会打鼓:“既然东西一样,为啥它便宜?是不是看不见的地方缩水了?”“开出去别人都认识大众,开个斯柯达,还得跟人解释半天。”这种消费心理,让速派天生就比帕萨特矮了半头,这是它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其次,就是现在的市场环境,跟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合资品牌日子过得舒坦,靠着一个外国标,就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
但现在,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实在是太争气了。
你看看现在十多万这个价位,能买到什么样的车?
比亚迪的秦PLUS,省油省到家,用车成本极低;吉利的星瑞,全系2.0T发动机,动力强劲,内饰做得跟豪华车一样;长安、奇瑞这些品牌,在设计、智能化、配置方面,哪一个不是把速派这样的老牌合资车按在地上打?
人家的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各种辅助驾驶功能,都快成标配了。
你再回头看看速派的车里,设计还是好几年前的风格,中控屏幕小小的,内饰用料也谈不上高级,整体感觉就是稳重有余,但新意不足。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看重的是科技感、体验感,速派这种“老干部”风格,确实不太能吸引到他们了。
可以说,是咱们国产车的飞速进步,把这些不思进取的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挤压得越来越小。
最后一点,就是速派自身的产品力,也确实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除了“德系品质”和“三大件可靠”这两个标签,它好像也拿不出什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了。
在如今这个“内卷”到极致的市场里,光靠吃老本是行不通的。
消费者越来越懂车,也越来越挑剔,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综合实力都强的产品,而不是一个只在某方面有优势的“偏科生”。
速派就像一个武功底子很好,但招式老旧的武林高手,面对一群拿着各种新式武器的后起之秀,自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面对这么糟糕的局面,上汽大众和斯柯达再也坐不住了,再不想办法,这个品牌可能就真的要被市场淘汰了。
于是,就有了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个“跳楼价”。
2024款的速派,指导价17.49万,现在直接优惠6万多,裸车价只要10.89万。
这个价格,买一台和帕萨特同平台的德系中型轿车,性价比可以说是拉满了。
为了能多卖几台,斯柯达甚至把车都搬进了上汽大众的4S店里,跟大众的车摆在一起卖,希望能沾点大哥的光。
但是,这么一通操作下来,效果好像也并不理想。
为什么降到这个份上了,买的人还是不多呢?
原因也很现实。
第一,价格虽然下来了,但品牌形象也跟着下来了。
这么大的降价幅度,会让很多潜在的消费者觉得,这个车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或者这个品牌是不是快不行了?
这会直接影响到车的保值率,大家买车都希望能开几年卖个好价钱,这么一降,谁还敢买?
第二,降价并没有改变产品本身。
车还是那台车,设计还是那个设计,配置还是那些配置。
对于那些真正被国产车的智能化和高配置吸引的消费者来说,速派便宜了这几万块,吸引力依然不够。
他们宁愿多花一点钱,或者用同样的钱,去买一台体验更好、更符合他们需求的国产车。
所以说,斯柯达速派今天的困境,其实是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它用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所有合资品牌,那个可以躺在品牌功劳簿上赚钱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国的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和自信。
他们不再迷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是会用自己的钱,为那些真正用心做产品、真正了解他们需求的好车投票。
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