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已走向末路?吉利高管:未来2-3年没燃油车的车企或才是输家

当你看到满街绿牌新能源车呼啸而过,加油站逐渐被充电桩包围时,是否觉得燃油车已经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但吉利集团用一组数据掀翻了这种固有印象——2024年卖出的217.7万辆车里,65%仍是燃油车,这些看似传统的"老伙计"为吉利带来了166亿元净利润,比去年暴增两倍多。这不禁让人思考:当整个行业高喊"全面电动化"时,那些早早放弃燃油车的车企,真的选对赛道了吗?

一、北方冬天里的真实故事

哈尔滨的出租车司机老张去年换了辆新能源车,却在零下30度的寒夜里遇到了尴尬。原本标称400公里的续航,在暖气全开的情况下直接缩水到180公里。"那天我送完机场的客人,眼瞅着电量只剩10%,最近的充电站还有8公里,最后是开着双闪龟速挪过去的。"老张的经历不是个案,在东北地区,冬季续航打折、充电排队时间长的现象,让不少网约车司机选择继续开燃油车。

油车已走向末路?吉利高管:未来2-3年没燃油车的车企或才是输家-有驾

这种现象背后藏着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目前仍有2亿多燃油车在路上跑,这些车主的换车周期通常在5-8年。在青藏高原的盘山公路上,在新疆的戈壁滩里,在云南的深山村落中,燃油车仍是无可替代的出行伙伴。吉利研究院的工程师王工透露:"我们最新研发的1.5T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4%,比五年前提升15%,一箱油能跑出1300公里。"

二、"两条腿走路"的商业智慧

油车已走向末路?吉利高管:未来2-3年没燃油车的车企或才是输家-有驾

当造车新势力们争相晒出"全系电动化"时间表时,吉利的展厅里却上演着戏剧性场景:左边是搭载银河OS系统的纯电轿车,右边是刚上市的星越L燃油版,两款车都挤满试驾人群。这种看似矛盾的布局,实则藏着深谋远虑。2024年吉利海外销量突破50万辆,在俄罗斯、中东、东南亚等市场,燃油车占比高达82%。这些地区的消费者看重的不是炫酷的自动驾驶,而是可靠性和维修便利性。

"我们在马来西亚的4S店,技工能闭着眼睛拆装发动机,但遇到电动车故障还得等中国工程师飞过去。"吉利海外事业部负责人李经理说。这种全球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让"油电双修"成为穿越行业周期的保险绳。就像桂生悦所说:"当油电同权时代来临,没有燃油车业务的车企就像瘸腿的运动员。"

油车已走向末路?吉利高管:未来2-3年没燃油车的车企或才是输家-有驾

三、藏在财报里的秘密武器

翻开吉利2024年财报,有个细节耐人寻味: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达6.2%,其中燃油车技术投入同比增长18%。这些钱砸出了什么成果?CMA架构下的燃油车平均油耗降至5.8L/百公里,比三年前降低12%;全新混动系统实现"一箱油跨省",在漠河零下40度测试中冷启动时间缩短至1.2秒。这些数据背后,是2000多名内燃机工程师的坚守。

油车已走向末路?吉利高管:未来2-3年没燃油车的车企或才是输家-有驾

更令人惊讶的是,吉利燃油车的智能化程度正在反超电动车。最新上市的博越PRO燃油版,搭载的银河N OS系统支持全场景语音交互,车机响应速度比某些新势力车型快0.3秒。在川藏线实测中,这套系统在海拔5000米、零下15度的极端环境下依然流畅运行,让不少自驾游车主感慨:"原来燃油车也能玩转智能座舱。"

四、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油车已走向末路?吉利高管:未来2-3年没燃油车的车企或才是输家-有驾

对比某新势力品牌创始人"三年淘汰燃油车"的豪言,吉利的策略显得格外务实。他们悄悄布局了覆盖全国的油电协同网络:在北上广深等超充站密集区主推电动车,在三四线城市加油站旁建换电站,在偏远地区则与中石化合作推出"加油送保养"服务。这种毛细血管般的渠道布局,让吉利在2024年渠道满意度调查中拿下自主品牌第一。

这种策略的韧性在行业波动期尤为明显。2024年三季度锂价暴涨期间,坚持纯电路线的车企毛利率普遍下降5-8个百分点,而吉利的燃油车利润及时填补了这个缺口。财务总监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我们的油电产品线就像跷跷板,总能找到平衡点。"这种抗风险能力,或许就是桂生悦敢说"没燃油车的车企会输"的底气所在。

油车已走向末路?吉利高管:未来2-3年没燃油车的车企或才是输家-有驾

站在2025年这个关键节点回望,汽车行业的变革像极了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的过程。但人们常常忘记:在iPhone面世七年后,诺基亚的功能机仍在印度、非洲卖出2亿台。燃油车不会突然消失,它正以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式进化。那些早早放弃内燃机的车企,或许就像当年急着砍掉实体键盘的手机厂商,在追求极致创新的路上,错失了最广袤的消费市场。毕竟,商业世界的赢家从来不是押注单一路线的赌徒,而是能在油与电之间跳出平衡之舞的智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