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进车企被认为是铁饭碗的象征。
无论是装配线工人、供应商工程师,还是整车厂的项目经理,大家都觉得这行稳当、收入不错。
但现在,这个铁饭碗,开始“掉漆”了。
最近一个月,全球汽车行业同时刮起一阵“寒潮,据不完全统计,至少8家车企和供应商宣布裁员,累计超过 2.4万人。
更现实的是,裁员范围已经从供应链延伸到整车厂,从德国蔓延到美国,甚至连新能源新势力都没能幸免。
这不是孤例,也不是暂时,而是一场行业级的自救手术。
先看德国,这个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如今成了裁员重灾区。
老牌巨头博世,终于扛不住了。
公司宣布,到2030年之前,将在其移动出行部门裁掉1.3万人。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县城的规模。
博世高管的解释是:“电动化转型成本太高,燃油车销量太低,我们别无选择。”
一句别无选择,藏着多少焦虑。
隔壁的采埃孚(ZF),情况也差不多。
它在德国的动力总成部门,未来几年要减少 7600人。
这家公司过去以稳著称,如今也不得不和工会谈判:推迟加薪、缩短工时、提前退休,想方设法降本。
德国媒体形容,这是工业腹地的阵痛,一个时代正在退出舞台。
再看其他供应商,博格华纳、伟巴斯特也在陆续瘦身。
博格华纳干脆把德国工厂的员工砍掉近一半,理由是客户订单减少,伟巴斯特更狠,北美连裁三轮,最近又加了300人。
这么裁下去,企业像在给自己削骨续命。
裁员不仅发生在零部件厂,整车厂也没好到哪去。
通用汽车今年先是在春天裁了200人,到了秋天,又让360人“临时放假”,因为电动SUV卖不动。
福特的日子更难,它在欧洲砸了143亿搞电动车工厂,结果销量远低于预期,不仅被迫减产,还裁掉了1000多人。
要知道,这可是福特欧洲总部所在地,当年多风光啊,现在市场份额只剩3.3%,从“顶流”跌成“十八线”,几乎是一夜之间。
就连被称为“未来希望”的新能源新势力,也开始勒紧裤腰带。
Rivian先是裁了150人试探水温,没多久,又传出要裁掉10%,而特斯拉,则是通过终止外包合同的方式,悄悄“曲线裁员”82人,从经理到工程师,一锅端。
可以说,这波裁员潮已经打破了一个旧共识,汽车行业不再是稳定的避风港,而是一场正在重构的淘汰赛。
汽车行业的问题,不只是卖不动车,而是三重压力同时袭来。
首先,燃油车的利润时代彻底过去了。
过去一台发动机能养活上百个供应商,售后零件、保养服务还能源源不断赚钱。
而电动车呢?零部件更少、供应链更集中、利润空间更薄。
博世的出行业务每年亏25亿欧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旧业务衰退,新业务又还在烧钱阶段,这就像一个人边减肥边搬家,哪头都不轻松。
欧洲那边能源、人工、税收、环保,一项都不便宜。
去年起德国电价飙升,工厂用电成本比中国贵出一倍。
再加上高通胀、高利率,企业融资难、扩产更难。
与之对比,中国和东南亚电动车工厂成本低、供应链短、产能高,优势越来越明显。
这也让欧洲老厂商的竞争力,被一点点削弱。
过去几年,大家都以为电动车是蓝海,现在发现早成红海。
美国的补贴政策收紧,欧洲消费者观望,全球需求不如预期。
车企们在价格战里拼到脸青,今天降价1万,明天买家还要退差价。
销量下滑、库存上升,财务报表全线吃紧。
于是,裁员就成了最简单直接的选择。
说到底,这不是短期的寒冬,而是一场结构性阵痛。
裁员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题是接下来的车企,怎么活。
博世计划削减开支的同时,加大在AI、自动驾驶、电子系统的投入。
他们想做的是软硬结合的转型,但问题是这条路很贵。
AI研发不是一两年就见效的,技术转化周期长,短期内仍旧亏钱。
采埃孚与工会达成协议:延后加薪、缩短工时、提前退休。
公司内部戏称这叫时间换钱,省下的资金用于开发电驱和自动变速箱新项目,争取两三年后能重新增长。
福特的电动工厂投资过大,但销量跟不上。现在只能减班、裁员、压库存。
有人调侃说,“福特用143亿买了个教训”,但这句话背后,其实是传统车企转型的尴尬:不投不行,投了更难。
裁员带来的冲击,不只是数字,更是人的命运。
对很多被裁的员工来说,失业并不只是少了一份工作,而是职业路径被彻底打断。
一个做了十几年燃油发动机设计的工程师,突然被告知公司转向电驱系统;一个线体工人,可能永远等不到新订单。
在德国,一位博世员工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被时代淘汰了,不是被公司淘汰。”
而更大的问题是再就业不容易。
电动车、AI、软件领域确实在招人,但要求完全不同。
机械工程师要学编程,生产工人要会调试电控系统。
能转型的少,多数人只能靠政府补贴“熬日子”。
汽车行业的就业结构,正在被重写。
过去百年,汽车行业一直是工业文明的象征,稳定、高薪、体面,但在技术革命和成本博弈的夹击下,这个象征正在崩塌。
如今的车企,不再是大厂,而是被市场裹挟的幸存者。
裁员看似冷冰冰,但背后是巨头们在用减法换时间。
他们不是不想转型,而是转型的代价太高,2.4万人被毕业,只是这场剧烈变革的开始。
正如有业内人士说的那句话:“这不是危机,而是重排。”
只是,在这场重排里,总要有人先下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