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降价也成“毒药”。2025年,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狂降4万仍难止销量颓势,蔻驰门店“全场五折”却门可罗雀。曾经象征身份与品质的美国品牌,正被贴上“过气”“溢价虚高”的标签。从汽车到箱包,一场针对“美国品牌光环”的祛魅运动悄然兴起——消费者不再为情怀买单,只向真实价值投票。
特斯拉:降价难掩“创新乏力”的困局
车型迭代停滞,护城河变“护城沟”
特斯拉Model Y已五年未换代,而中国车企极氪001一年推出三代车型,小米SU7上市首月订单破10万。市场用脚投票:2025年1-2月,特斯拉在华销量同比暴跌49%,Model Y市场份额从7.8%缩至5.4%。价格战反噬品牌价值
三年降价11次的策略,让特斯拉从“科技标杆”沦为“促销常客”。上海白领李敏直言:“去年买的Model 3,今年二手价跌了三成,感觉像买了部电子快消品。”降价虽短期刺激销量,却透支了品牌溢价,更催生“等等党”——34%的潜客表示“等下一代车型或继续降价”。全球化失灵,中国成唯一“输血泵”
欧洲市场因关税导致Model Y售价超30万元,德国销量暴跌70.8%;美国内陆地区油车回潮,特斯拉本土份额跌破53%。反观中国,上海工厂贡献全球36%的产量,却难掩增速8.8%的尴尬——比亚迪同期增速41%,奇瑞新能源狂飙232%。
二、蔻驰:中产梦碎,“轻奢”沦为“快时尚”
涨价救不了中腰部品牌的“阶级滑落”
当爱马仕铂金包涨价至10万元仍被疯抢时,蔻驰所属的Interparfums集团却深陷“五折魔咒”。2025年4月,其北美市场香水涨价6%试图转嫁关税成本,但消费者转向Zara、优衣库联名款——78元的沃尔玛“Wirkin”仿柏金包在TikTok获千万播放,年轻人戏称“背的是态度,不是LOGO”。“伪轻奢”定位遭Z世代反叛
蔻驰曾以“万元内的奢侈品平替”吸引中产,如今却被贴上“妈妈包”标签。95后消费者王璐坦言:“花5000元买蔻驰不如加钱上LV,或者直接买小CK——反正都是人造革,不如选设计更潮的。”贝恩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萎缩18%,但二手平台“中古蔻驰”交易量暴跌42%,印证其保值神话破灭。文化符号失能:从“美式精英”到“过时叙事”
特斯拉的“硅谷极客”人设、蔻驰的“纽约摩登”故事,在民族品牌崛起浪潮中显得苍白。李宁“悟道”系列将故宫元素融入运动鞋,华为Mate 70用《千里江山图》打造国风UI——当本土品牌用文化共鸣重构价值时,美式叙事正在失效。
消费理性化:撕碎溢价的三大逻辑
技术平权击穿“智商税”
国产电动车将续航1000km、5C超充下放到20万元级,蔻驰同厂代工的“白牌包”在拼多多仅售299元。消费者发现:“所谓核心技术、手工匠心,不过是溢价的话术。”社群经济重构“价值标尺”
小红书“避雷特斯拉”笔记获10万点赞,B站UP主用仪器实测蔻驰皮料耐磨性不如国产小众品牌。去中心化传播时代,KOL替代广告成为信任枢纽——76%的Z世代表示“更信博主测评而非品牌官网”。实用主义碾压“符号消费”
疫情后,全球中产消费重心转向“抗风险资产”:一线城市家庭优先提前还贷,年轻人囤黄金替代买包。当经济不确定性加剧,LOGO带来的虚荣满足,远不如“高性价比”“保值率”实在。
没有永远的“高端”,只有永恒的“价值”。从特斯拉到蔻驰,美国品牌溢价的崩塌,本质是一场全球消费理性的觉醒。当中国供应链能产出同等品质的商品,当Z世代用“平替”解构奢侈神话,市场的天平便不可逆地倾向真实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