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的,那就是吉利这家公司。
咱们很多人都知道吉利,国产车里的大品牌,旗下有吉利、领克、极氪这些,车子卖得挺火。
可最近,吉利突然搞了个大动作,说要把分散在各个品牌里搞“智能驾驶”的研发团队,全都集合到一块儿,成立一个超级大的新公司。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就有点看不懂了。
吉利不是向来喜欢搞“多生孩子好打架”那套吗?
让自己的品牌互相竞争,谁厉害谁上。
这么多年都这么过来了,怎么现在突然要反着来,把所有精英都塞到一个篮子里呢?
这里面到底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门道,还是说现在的汽车市场,玩法真的彻底变了?
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看看吉利这艘大船,到底想往哪个方向开。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从吉利以前的“老规矩”说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吉利内部奉行的是一种叫做“赛马机制”的策略。
说白了,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有很多孩子,家长就鼓励孩子们都出去闯,谁闯出的名堂大,谁就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个方法在燃油车时代确实非常管用。
你看,吉利旗下品牌多,产品线也广,总有一款能对上消费者的胃口。
靠着这招,吉利在2017年的时候,一年就卖了124.7万辆车,成了咱们中国汽车品牌里的销量第一,这个位置还坐了好几年。
这种策略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风险分散,这个品牌卖得不好,还有另一个品牌能顶上,总能保证整个大家族的业绩。
但是,时代变了,现在大家买车,越来越看重是不是新能源,够不够智能。
这个新赛道上的玩法,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那种“多子多福”的老黄历,开始有点行不通了,甚至还带来了不少麻烦。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资源太分散了。
搞智能驾驶、搞新能源技术,那都是特别烧钱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吉利旗下每个品牌都想在智能化上有所作为,都想搞自己的一套系统,结果就是,每个团队都在花钱,但每个团队的钱又都不够多,力量都使不到一处去。
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每个孩子都想盖个自己的大房子,结果就是大家都在挖地基,谁的房子也盖不起来,把家里的钱都折腾光了。
更麻烦的是,孩子们长大了,开始互相“打架”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极氪和领克这两个品牌。
本来定位还算清晰,但发展着发展着,产品就开始重叠了。
比如领克新出的Z10和极氪的001,还有领克Z20和极氪X,很多消费者看了都犯迷糊,觉得这两家的车长得也像,定位也差不多,都是你吉利家的,我到底该选谁?
这种内部的竞争,说白了就是内耗,自己人和自己人抢市场,白白浪费了力气,并没有给整个吉利集团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吉利自己也看明白了,再这么下去不行。
所以去年,董事长李书福就提出了一个《台州宣言》,意思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各自为战的局面,开始把力量集中起来。
这次把智能驾驶团队进行大整合,正是这个新思路下最关键的一步棋。
那么,吉利在智能驾驶这块,到底遇到了多大的麻烦,以至于要下这么大的决心来改革呢?
实事求是地说,吉利在造车的基本功上是非常扎实的,它的那个SEA浩瀚架构,在行业里都是顶尖水平。
但是在“智能”这个标签上,吉利始终没有能站到最前排。
大家一说起智能驾驶,可能会先想到华为、小鹏这些,很少会第一时间把吉利当成标杆。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内部的力量太分散,形不成一股合力。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吉利内部关于智能驾驶的研发,至少有三个主要的“山头”,每个山头的想法还不一样。
第一个山头,是以印奇带领的千里科技,他们是技术理想派,追求的是最前沿、最酷炫的技术,比如端到端大模型,恨不得马上就把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搬到现实中来。
第二个山头,是王军负责的系统集成团队,他们是稳健的工程派,考虑最多的是安全、可靠,任何一个新技术上车前,都得经过千百次的测试和验证,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能出一点差错。
第三个山头,就是吉利研究院,他们是务实的量产派,最关心的是成本和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
一个技术再好,如果成本太高,或者生产起来太麻烦,在他们看来就是不合格的。
你看,一个追求快和新,一个追求稳和安全,一个追求省和实用。
这三股力量各有各的道理,但凑在一起,就容易互相掣肘,谁也说服不了谁。
开会讨论一个技术方案,可能吵半天也定不下来,导致整个项目的进度非常缓慢。
这就好比你想挥出一记重拳,结果大拇指、食指、中指各有各的想法,一个想出勾拳,一个想出直拳,还有一个想出摆拳,最后这个拳头根本使不上劲。
所以,尽管吉利投入了很多人才和资金,但在智能驾驶领域总是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这次的大整合,就是要把这些有不同想法的“手指头”全都捏在一起,攥成一个结结实实的拳头,统一指挥,统一方向,这样打出去才有力量。
那么,这个握紧了的拳头,真能帮吉利打开一个新局面吗?
这就要看这次整合能不能解决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一个是居高不下的研发成本,另一个是参差不齐的用户体验。
以前那种各个品牌自己搞研发的模式,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
比如A团队花大价钱研究激光雷达方案,B团队又另起炉灶去攻关纯视觉方案,很多算法、测试、数据的工作都得做两遍,这都是白白浪费的钱。
整合之后,技术路线统一了,研发资源共享,就能省下大笔的开销。
省下来的钱可以干什么呢?
可以用来把技术普及开来。
以前可能只有四五十万的顶配车才有的高级智能驾驶功能,未来或许在十几万、二十万的普通家用车上也能用得到。
当吉利一年卖出三百万辆车的时候,这种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是任何新势力品牌都比不了的。
另一个好处就是能统一用户体验。
以前,你开一台领克和开一台极氪,感受到的智能驾驶水平可能完全不同,这会让消费者对吉利整个品牌的“智能化”水平产生怀疑。
就像有的网友说的:“你广告打得再响,我这十万块的车到底能用上多少高级功能?”这种体验上的割裂感,非常影响品牌的形象。
整合之后,从高到低,所有吉利旗下的车,用的都是同一套核心技术,体验会越来越一致、越来越好。
当消费者无论买吉利哪个品牌的车,都能享受到稳定、可靠、聪明的智能驾驶服务时,吉利的“智能”招牌才能真正立起来。
这不仅仅是为了追赶比亚迪,更是为了在未来和华为、小鹏这些顶尖高手同台竞技,为赢得最终的胜利储备最重要的筹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