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坐电动车就头晕 很多人都搞错了 问题就在车本身

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坐了几十年的汽油车,无论是在城市里走走停停,还是在高速上长途奔袭,都安然无恙,甚至能在后排安稳地睡上一觉。

可自从换了或者坐上了朋友新买的电动汽车,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

车子开出去没多久,就感觉一阵莫名的头晕,胸口发闷,胃里也开始翻腾,整个人都不好了。

一坐电动车就头晕 很多人都搞错了 问题就在车本身-有驾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怪自己,是不是最近没休息好,体质变差了?

或者觉得是不是司机技术不行,开车太“冲”了?

其实,这件让人困扰的事,还真不完全是乘客或者司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电动汽车与生俱来的一些特性,给我们身体的适应能力带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咱们先从电动车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是最容易让人“上头”的一点说起,那就是它的加速感受。

传统的燃油车,当你深踩油门,整个加速过程是一个有层次、有预告的流程。

首先你会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逐渐高亢,转速表指针向上攀升,然后变速箱进行降档,最后车子才会被一股持续而线性的力量推出去。

这个过程就像运动员起跑,有个预备、蹲身、发力的完整动作,你的大脑和身体有足够的时间去接收信号并做好准备。

耳朵里那个负责我们身体平衡的精密器官,也就是前庭系统,会不慌不忙地告诉大脑:“注意了,我们要往前冲了,各单位做好准备。”

但电动汽车完全是另一回事。

它的动力核心是电动机,物理特性决定了它几乎可以在通电的零点几秒内,就瞬间输出全部的扭矩。

这就意味着,司机的脚只要在电门踏板上稍微加力,车子就会像被弹射出去一样,没有任何声音的预警,也没有动力的迟滞,一股突兀而强大的推背感会猛地把你砸向座椅。

一坐电动车就头晕 很多人都搞错了 问题就在车本身-有驾

这种感觉,与其说是开车,不如说更像是坐过山车在爬升到顶点后突然俯冲的那一瞬间。

在这种“瞬移”般的体验下,你的身体内部就乱了套。

前庭系统感受到了剧烈的加速度变化,立刻向大脑拉响了警报:“紧急情况!我们被发射了!”而你的眼睛看到的却是车内熟悉的环境,只是窗外的景物在飞速后退。

这种来自不同感官的极端矛盾信息,会让大脑的处理器瞬间过载,它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了自我保护,便会启动晕车程序,让你感到头晕恶心。

现在市面上很多国产电动车,比如一些主流品牌的四驱版本,零到百公里加速时间已经普遍进入了三四秒的区间,这在过去可是百万级性能跑车才能达到的水平。

技术的飞跃确实值得骄傲,但我们人类的生理构造,显然还没能这么快地跟上技术的脚步。

如果说突兀的加速是晕车的第一重打击,那么电动车上一个为了节能而生的设计——能量回收系统,尤其是当它被设置在比较强的挡位时,就成了让人晕车的第二重“隐形杀手”。

能量回收的原理很简单,当你松开电门踏板,车辆不再需要动力时,车轮的惯性会反过来带动电机旋转,这时候电机就从一个“耗电器”变成了一个“发电机”,把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回电池里,以此来增加续航里程。

这个过程会给车辆带来一个明显的制动效果。

在一些车型上,工程师为了最大化回收效率,甚至推出了“单踏板模式”,即只用一个踏板控制加速和减速,深踩是加速,完全松开就是比较强力的刹车。

这个设计对于追求极致续航的司机来说或许很高效,但对于车上的乘客而言,体验可能就没那么美好了。

在城市拥堵路段,车辆需要频繁地加速和减速。

一坐电动车就头晕 很多人都搞错了 问题就在车本身-有驾

在燃油车里,司机可以通过细腻地控制油门和刹车,让整个过程尽量平顺。

但在开启了强能量回收的电动车里,司机的操作就变得非常“数字化”,要么是踩下电门加速,要么是松开电门减速。

于是,乘客的身体就会像个不倒翁一样,在前冲和后拽之间被反复拉扯。

这种高频率的、非自主的俯仰运动,对前庭系统的刺激非常大。

更关键的是,它再次制造了感官冲突。

你的身体明确地感受到了刹车带来的减速感,但你的眼睛可能看到前方路况一切正常,甚至刹车灯都没有亮起。

这种“身体感觉在急刹,眼睛却说在滑行”的错位感,比单纯的加速更容易让大脑陷入混乱。

当然,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现在绝大多数中国品牌的电动车都提供了多档可调的能量回收强度,并且在调校上越来越注重模拟传统燃油车的平顺感,让这个节能功能变得更加人性化。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就是电动车的“安静”。

没有了内燃机轰隆隆的运转声,车厢内部确实变得非常静谧,这本应是优点,但有时候,过于安静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在燃油车里,发动机持续发出的那种相对稳定的低频噪音,其实在无形中扮演了“白噪音”的角色。

一坐电动车就头晕 很多人都搞错了 问题就在车本身-有驾

它像一层声音的背景板,有效地掩盖和钝化了其他零碎、刺耳的噪音,比如轮胎压过路面的声音、风吹过车身的呼啸声,以及悬挂系统工作时的细微响动。

你的听觉系统习惯了这种“背景音乐”,对其他声音的敏感度会自然降低。

当这层声音的“保护罩”被撤掉后,世界就变得异常清晰。

在安静的电动车里,轮胎碾过一颗小石子的“咔哒”声,空调出风口的“嘶嘶”声,甚至悬挂在处理颠簸时发出的轻微“咯噔”声,都会被放大,变得格外引人注意。

这种听觉上的高度敏感,会让你不自觉地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身体的感受上,任何一点细微的晃动和震动,都可能被大脑解读为不稳定的信号,从而加重晕车的不适感。

特别是那些人耳不易察觉但身体能感受到的低频振动,在没有发动机噪音掩盖后,更容易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身体,而科学研究表明,这类振动恰恰是引发晕动症的重要元凶之一。

意识到这一点后,许多国内车企正在通过使用双层夹胶隔音玻璃、增加车身隔音材料、配备静音轮胎,甚至在高端车型上应用主动降噪技术等手段,来营造一个真正舒适而非“死寂”的乘坐环境。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在车辆设计和制造成本考量下的“妥协”。

在电动车发展的早期,为了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一些车型在设计上会优先考虑能耗,而非乘坐舒适性。

例如,为了降低滚动阻力,悬挂系统可能会被调校得非常硬朗,路面上的任何细小颠簸都会清晰地传递到车内,让乘客的身体始终处于一种紧绷和被动摇晃的状态。

再比如,为了减轻重量和控制成本,一些车型的座椅设计可能偏薄偏硬,对身体的包裹和支撑不足,长途乘坐下来,身体的疲劳感会大大增加,而疲劳本身就是晕车的重要诱因。

此外,车内空气质量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如果车辆的通风系统为了节能而效率不高,在车窗紧闭的情况下,车内二氧化碳浓度会快速升高,直接导致人感到头晕、乏力,这种感觉与晕车非常相似。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如今的中国电动车市场早已告别了那个野蛮生长的阶段。

从“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热门话题,到空气悬架、高级音响、舒适座椅等配置不断下放,都说明了我们的汽车工业正在从单纯追求性能参数,转向更加注重人性化关怀和全方位乘坐体验的更高层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