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个月,车市锣鼓喧天,产销量双双跨越千万级门槛,尤其是那帮“来电”的家伙(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都快摸到一半了。
这动静,感觉街上跑的电车比共享单车还多了。
不过,且慢摇旗呐喊,这“火力全开”的盛景背后,好像藏着几分耐人寻味。
先瞅瞅这数据。
千万量级,的确是个扎眼的数字。
但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是“被”卷入这场换车潮的?
油车被限行,牌照遥遥无期,不赶趟儿买个“绿牌”,感觉就像被绑住了双脚。
这销量里,有多少是真心喜欢,有多少是无可奈何?
再瞧瞧这新能源汽车。
42.7%的份额,看着光鲜亮丽,但背后是“血雨腥风”的价格战。
车企们卷得飞起,降价像撒豆子,消费者得了便宜,企业呢?
利润被挤压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长期下去,谁来搞那些“烧脑”的研发?
谁来保证那经不起推敲的质量?
这可不是啥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而且,这新能源汽车的“新”,又能“新”到哪里去呢?
电池的开采、制造、回收,电力的源头,哪个环节不是耗能大户、污染制造者?
我们老是盯着燃油车尾气排放猛批,却好像选择性失明,忽略了新能源汽车那长长的产业链里,也埋伏着不少环境隐患。
这真的是更绿色环保的选择吗?
还是说,我们只是玩了一手“乾坤大挪移”,把污染搬到了别处?
我一铁哥们儿,前阵子刚“喜提”一辆电车。
他说开起来那叫一个丝滑,安静得像进了录音棚,加速也快得像窜天猴,但一到数九寒天就蔫了。
续航里程直接腰斩,充电也成了老大难。
小区里充电桩比停车位还抢手,排队充电比当年春运买票还刺激。
这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是不是慢了半拍,没跟上这“一路狂飙”的速度?
还有件事,挺值得玩味。
不少“砖家”都在鼓吹,中国汽车产业要崛起了,弯道超车不是梦。
这话听着热血沸腾,但总感觉缺了点啥。
我们的汽车产业,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压舱石般的核心技术上,真的能拍着胸脯说“自主可控”了吗?
还是说,我们只是在玩组装游戏、贴牌生意?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销量暴涨当成金字招牌时,是否忘记了技术沉淀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当年红极一时的VCD产业。
那时候也是风光无限,遍地开花,但核心技术捏在人家手里,最后还不是被时代的车轮碾成了渣?
汽车产业可比VCD重要多了,要是重蹈覆辙,那可就闹大了。
当然,我也不是要唱衰汽车产销量的增长。
经济发展需要引擎,产业升级需要突破。
只是,咱们不能只看那“blingbling”的表面,不能被一串串数字冲昏头脑。
这“火力全开”的背后,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摸索。
所以,这汽车产销量突破千万,是喜大普奔的好事儿吗?
那是自然。
但它更像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速度的时候,别忘了质量;在追求规模的时候,别忽略了可持续性。
毕竟,我们追求的不是过眼云烟的繁荣,而是实打实的进步。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样,步子大了,容易…闪着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