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到外面透透气。
多年前远赴海外碰一鼻子灰,安全评测连拿1星都困难,到现在越来越多中国车型正受到国际消费者喜爱,轻松斩获E-NCAP 5星评价,海外汽车市场正全面重新审视中国汽车。
《汽车K线》近期梳理发现,吉利汽车、上汽集团、比亚迪、广汽集团、长城汽车、奇瑞汽车、宁德时代……
不少于10家中国上市车企集团、零部件供应商、动力电池制造商等汽车产业链公司,2025发布其海外布局新进展的频率,明显高于以往任何年份。
“上半年看国内,下半年看海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简称“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视频会上如是说,这也基本与中国主要上市车企战略方向一致。
长城汽车和奇瑞汽车甚至变相“攻克”了中国汽车出口禁地——美国和印度市场。
01
得益于鼓励汽车消费政策刺激和价格战,中国国内汽车市场2025上半年强势复苏。
今年1~6月,中国汽车市场时隔多年,重返两位数增长,且国内市场逼近2017年巅峰水平。
其中,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增速实现10.8%的超预期增长,达到1090.1万辆,中国车市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前低后高”走势。尤其是6月,我国乘用车批发与零售销量双双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出口虽仍能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不及国内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国内乘用车销量1059万辆,同比增长13.6%;同期,乘用车出口258.1万辆,同比增长10.3%,落后3.3个百分点。
可以说,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的高光表现更多集中在国内市场。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下半年中国汽车的增长动能,可能会来自外部。
过去一段时间,比亚迪、吉利、广汽集团、上汽集团、长城汽车、奇瑞汽车等主要中国上市车企集团均加速推进海外战略,从生产制造到合作渠道,几乎每周都有新消息。
面对去年下半年推出的“两新”补贴政策边际效应递减,中国主要上市车企已经全面铺开海外市场战线,再掀海外淘金高潮。
02
近日,某上市车企发布“回复上交所公告”中,将部分上市车企近三年境内外收入占比进行对比,引入关注。
从这份对比数据发现,2024年度,比亚迪、长城汽车等上市车企境外收入占比超过平均值22.48%。其中,长城汽车海外收入占比高达40.21%!
今年上半年,布局海外市场多年的长城汽车,海外销量达到19.77万辆,占整体销量近35%,相较2024全年36.74%的海外销量占比,基本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上半年长城汽车跻身南非市场销量第6,夺得智利市场皮卡新车畅销榜冠军……
戴着海外市场获得的一连串头衔,今年8月,获得巴西总统卢拉力挺的长城汽车巴西工厂即将投产,初期年产5万辆新能源车,计划覆盖纯电、混动矩阵。
更引人注意的是,近日有媒体报道,7月17日法拉第未来推出的新车FX Super One,系获得魏牌高山的合作授权。长城汽车成为贾跃亭“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的首家落地车企。
长城汽车或将由此曲线进入美国汽车市场。
03
境外收入占比相对较高的比亚迪,今年5月宣布将其欧洲总部落户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并宣布未来将携手当地高校、供应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
这不仅标志着比亚迪海外战略进入新阶段,更成为比亚迪推进本土化的重要里程碑。
回到亚洲,截至6月底,日本市场注册登记的比亚迪汽车突破5000辆大关;仅今年上半年就累计注册1636辆,同比大增167%。
据悉,比亚迪已经开始酝酿明年进军日本低价电动轻型车(K-Car)市场,向丰田、本田、日产这些长期主导这一细分市场的本土车企发起挑战。
同样在海外市场尝到甜头的奇瑞,6月携12款新能源车型亮相香港车博会。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期待着香港能够成为奇瑞加快走向全球的“桥头堡”和全球制造中心。
近日传出奇瑞与印度金达尔集团签署协议,金达尔集团向奇瑞一次性支付技术转让费和常规特许权使用费,奇瑞则为其提供技术与零部件,助其在印度组装并以金达尔品牌在当地出售电动汽车。
这不禁让人想起过去30年,中国汽车也需要向跨国汽车巨头缴纳技术转让费。
作为中国民营上市车企代表——吉利集团也在全面加速国际化布局,近日吉利相继宣布进军意大利、波兰和英国,吉利银河E5海外版本——吉利国际EX5将于今年三季度正式上市。
吉利汽车集团高层透露,吉利汽车将持续完善在欧洲市场的布局,且是使用吉利母品牌出海。
近段时间,吉利多款车型接连在德国纽北赛道完成测试工作。在消费者极为看重车辆动态表现的欧洲市场,有着纽北测试背书,显然对吉利汽车在欧洲市场提升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
而在南美,吉利汽车与雷诺集团签署合资协议,将共同在巴西生产、销售雷诺与吉利品牌的产品。
早在今年2月,双方就已签署框架协议,吉利除了向雷诺提供混动技术、利用雷诺工厂建立技术平台外,还可直接使用雷诺在巴西的经销商网络销售自有产品。
除了自身品牌,吉利全资控股的沃尔沃,成为大股东的宝腾、路特斯、阿斯顿·马丁,也是吉利海外不容忽视的重要战略力量,它们早已经在欧美扎根多年。
至此,中国车企出海,从初级的产品出口转为品牌、技术、制造的全体系输出。
05
相比民营上市车企的灵活多变,作为汽车国企乃至中国汽车出海代表之一的上汽集团,其海外建厂进程,除已在东南亚扎根外,正逐步向南亚、非洲扩展。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汽集团旗下安吉物流已将自营船队扩容至35艘。不仅如此,尚有13艘投资建造的远洋运输船尚待交付,着实家底雄厚。
目前,安吉的海运航线已覆盖东南亚、欧洲、中南美、澳新及中东等主要出口目的地,并且搭载奇瑞、比亚迪等中国品牌汽车,协同出海。
同为地方国企的广汽集团,7月15日则在伦敦与汽车经销商安利捷签署合资协议,计划将AION V和AION UT两款车型率先导入英国市场,并于明年一季度启动交付。
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数日前在中国汽车论坛上宣布,广汽已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后,欲夺取的第一块“阵地”,竟是海外。
级别更高的汽车央企东风汽车集团,今年6月与日产全资子公司NCIC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整车、零部件及配件出口业务。
据悉,这家合资公司已将初期目标定为年出口10万辆,未来要打造成为“全球新能源第一出口商”,野心不小。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举不仅使东风日产成为日产全球体系中生产与出口的双中心,更因中国拥有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或令其成为合资车企从“市场换技术”转向“技术输出+产能出海”的范本。
以前我们的产品被欧洲人讽刺为一堆来自中国的废铁,但是今天中国汽车已经代表了全球领先的汽车科技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民营上市车企,还是汽车上市央国企,中国车企的出海模式也悄然发生改变。
不再仅仅是产品输出,而是成体系地走出去,为海外消费者带去中国最先进的汽车智能化成果,让世界消费者感受中国汽车的实力和魅力。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海外的重要一步。
就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所说,中国汽车产业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成功,就必须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健全的生产和营销网络。
不过《汽车K线》认为,时至今日,中国车企在“走出去”抢夺海外市场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实现“走进去”。
当年,丰田汽车扎根中国,是从本地人才培养开始,之后才有了那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广告语;如今,丰田的RCE(本土工程师体制),更让其在华两家合资车企重新找回状态。
丰田能够在几代国人心中占据一席之地,不只是产品过硬,更是以产品为媒介,正向输出其品牌理念和成为当地最好的企业公民(Best in Town)的成果。
扎根海外,不仅是让海外用户接受我们的产品,更要让世界品味中国汽车!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多国销量超越特斯拉。不仅如此,中国汽车的崛起,已经重塑百年来世界汽车工业格局。
中国车企已在亚欧大陆和南美腹地准备好与全球汽车品牌同台竞技。国内市场的激战与海外市场的本土化深耕,正构成中国汽车工业的“双轮驱动”。
若真如一些境外投资机构所预测的那样,今年下半年中国多领域需求将大幅减弱,届时海外市场或将提前成为中国车企对决的主战场。
不过,在积极出海的同时,中国车企也要注意合理规避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风险。另外,推进海外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平衡好资金投入与市场扩张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海外多元文化和法律法规,也是对中国车企的一番考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