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感觉身边的人不是在看车,就是在订车的路上,聊起电车来,个个都跟半个产品经理似的,什么智驾、续航、大模型,名词一套一套的。但你只要把最近的新闻连起来看,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朋克的事实: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根本不是什么高科技蓝海,而是一个血肉模糊的八角笼,车企们都在里面互殴,打得头破血流,而真正稳坐钓鱼台的,可能根本不是造车的。
这事儿骚就骚在,牌桌上的玩家,心态已经彻底变了。
你看长安汽车发了个公告,说旗下的阿维塔,已经把买华为那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引望)10%股权的钱,115个小目标,一分不差地给付完了。这新闻本身不复杂,但背后的潜台词,翻译过来就是四个字:交“华为税”。
在燃油车时代,大家比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这是硬功夫,没个几十年积累玩不转。到了新能源时代,上半场比电池,大家发现绕不开宁德时代;下半场比智能化,大家突然发现,好像又绕不开华为了。这就好比一场拳击比赛,你以为比的是谁的拳头硬,结果发现,裁判、教练甚至给你递水的,都是同一个人。你怎么打?
华为现在干的事儿,就是把最难啃的“智能化”骨头,做成了一份标准化的豪华套餐,直接“喂到嘴里”。车企想跟上智能化浪尖,要么自己花几百上千亿去搞研发,还不一定搞得出来;要么就乖乖掏钱,接入华为的全家桶。阿维塔的选择,就是花钱买门票,而且是VIP前排坐票。这115亿,买的不是简单的技术,买的是确定性,是“华为智选”这个金字招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分量。对于阿维塔来说,这笔钱花出去,可能比自己砸钱做广告效果还好。

所以你看,东风和华为合作的那个DH项目,连品牌名字和LOGO都要公开征集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华为inside”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价值锚点。就像当年电脑上贴个“Intel inside”的标,你就会觉得这机器性能差不了。现在是,车上带个华为的标,大家就会觉得这车机和智驾稳了。
这就是典型的利益相关方博弈。华为作为【平台方】,它不直接下场造车,而是通过提供核心技术,把自己的能力赋能给多个【车企】,让自己成为“军火商”。车企们互相厮杀,但用的都是我家的武器,我稳赚不赔。而【用户】呢?他们得到了更好的智能化体验,但最终的成本,还是会体现在车价里。至于【监管】,它乐于看到有实力的科技公司推动产业升级,但也会警惕一家独大的垄断风险。
当然,牌桌上不止华为一个庄家。蔚来就偏不信这个邪,非要自己卷自己。
蔚来最近宣布要搞“世界模型2.0”,还要把智能驾驶和通用人工智能的部门合并。听着特别高大上,对吧?什么时空认知能力、开放集智能引擎。说白了,就是想让车上的AI,从一个只会开车的司机,进化成一个能听懂人话、能理解复杂世界、能跟你唠嗑还能帮你决策的贾维斯。
这个方向对不对?太对了。但难不难?难于上青天。
蔚来说要搞世界模型。赛力斯说要跟火山引擎搞具身智能。听着都特别玄乎。所以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说白了,就是在你的车里塞一个越来越聪明的鬼,希望它别在关键时刻抽风。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矛盾:PPT上的技术吹得越响,现实里的巴掌可能就越疼。车企发布的这些技术规划,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各项指标都完美得不像话。但真正上路跑起来,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你看反面教材马上就来了。美国那边,NHTSA(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直接对特斯拉的FSD启动了调查,涉及近290万辆车。原因是啥?闯红灯、逆行。这已经不是技术好不好的问题了,这是在挑战交通法规的底线。FSD再牛,它首先得是个遵守交规的“好公民”,而不是一个喝高了的“马路杀手”。
国内这边也一样。阿维塔刚交完保护费,后脚就有一辆阿维塔06在停车场烧了。虽然官方声明说排除了三电问题,起火点在副驾,但这事儿一出,消费者心里能不咯噔一下吗?再加上广汽集团9月份销量同比下滑,更是给火热的市场浇上了一盆冷水。
是不是很戏剧?PPT上吹的牛,迟早要被马路上的坑给戳破。这就是当前车圈“快种快收”模式的必然结果。市场迭代太快,技术竞赛白热化,所有人都怕掉队,只能先把半成品拿出来,一边卖一边用OTA升级来“补锅”。这就像在火山口上创业,你以为跳进去能乘着热风起飞,结果大概率是直接变成一个熟人。
所以,这牌桌上到底谁在笑?
车企们很痛苦。不投入研发,就是等死;疯狂投入研发,可能就是找死。销量涨了,利润可能没多少,因为钱都拿去打价格战和投研发了;销量跌了,那更是要命,投资人的脸瞬间就绿了。
消费者看起来是受益者,车越来越智能,价格越来越卷。但同时,也成了新技术的“小白鼠”,要承担技术不成熟带来的各种风险,从简单的车机bug,到严重的安全事故。
那谁最舒服?卖铲子的人。华为卖它的“智能化套餐”,英伟达给自动驾驶公司提供芯片,现在连字节跳动的火山引擎都下场给赛力斯提供“具身智能”的技术支持。它们不承担直接造车的巨大风险和成本,却能分享整个行业增长的红利。
所以,别再简单地看哪家车企又发布了什么新车,或者谁的销量又涨了。这些都只是水面上的浪花。水面之下,是一场关于核心技术、生态位和话语权的残酷战争。
真正决定未来格局的,不是谁的车壳子更好看,不是谁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更舒服,而是谁能掌握智能汽车的“灵魂”——那个由代码、算法和数据构成的超级大脑。
目前看来,有些玩家想成为大脑本身,而另一些聪明的玩家,则选择成为“大脑移植”手术中,那个收费最高、谁都绕不开的外科医生。
至于我们普通人,看清这个逻辑,就能在各种天花乱坠的宣传中保持一丝清醒。买车的时候,与其听销售吹嘘那些你一辈子也用不上几次的“黑科技”,不如多问问,这套系统到底是谁家的,稳不稳定,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当测试员的。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看,所谓的新能源浪潮,底下埋着的,全是车企的血汗、用户的耐心,以及那些卖解决方案的大佬们,数钱数到手抽筋的BGM。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