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不香了?人造汽油研发成功,1升2.17元,但我有几点疑问
兄弟们,最近这新能源车的风向,是不是有点要变天的意思?前脚刚把家里的油车换成了顶配的电车,后脚就听说“人造汽油”横空出世,不仅价格打到了1升2.17元,还号称比用电更环保!这消息一出,朋友圈都炸了,评论区里更是吵翻了天。有人说:“完了,刚买的电车成‘韭菜’了!”也有人冷笑:“又是画大饼,等着瞧吧!”我这个开了十几年车的老司机,看着这消息,心里也是五味杂陈。说实话,新能源车的春天,真的要被这“人造汽油”给浇灭了吗?别急,咱先别忙着下结论,今天我就以一个普通车主、一个潜在购车者的身份,跟大家伙儿好好唠唠这事儿,我有几个疑问,不吐不快。
先说这“人造汽油”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别一听“人造”就以为是假的,这可不是地沟油那种“人造”。根据我查到的资料,它其实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把二氧化碳和水,在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的驱动下,变成一种和汽油成分几乎一模一样的液体燃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科幻?但技术原理上是说得通的。这玩意儿最大的卖点,就是号称“碳中和”。你想想,它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二氧化碳,正好是燃烧时排放的,理论上整个循环下来,对大气的碳净排放为零,这环保账算得可真漂亮。再加上1升2.17元的价格,比现在动辄七八块的油价,简直是“白菜价”。这谁顶得住啊?加油站要是普及了,我岂不是又能享受一脚油门、说走就走的快感,还不用为环保内疚,钱包也不疼?想想都美滋滋。
但是,兄弟们,咱们开车的都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人造汽油”真有宣传的那么神?我第一个疑问就来了:这1升2.17元,是“出厂价”还是“到手价”?就像我们买手机,发布会上说的起售价,和你实际到手加各种配件、服务费的价格,能一样吗?这2.17元,是实验室里小规模生产的成本,还是未来大规模商业化后的零售价?要知道,现在生产1升人造汽油,需要消耗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和昂贵的催化剂,设备投资也是天文数字。有网友调侃:“这价格,怕是连油罐车的油箱成本都没算进去吧?” 我觉得这话说得不无道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儿,咱可没少见过。就算未来技术成熟,成本下降,但要普及到全国的加油站,那庞大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物流体系,又得砸进去多少钱?这笔账,最终会不会又算到咱们消费者头上?到时候,所谓的“低价”会不会又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再来说说我第二个大疑问:环保,真的比电车更胜一筹吗?新能源车之所以被大力推广,核心就是“零排放”。虽然发电可能有污染,但集中处理总比几千万辆燃油车在街头“放毒”强吧?而且随着绿电比例越来越高,电车的环保优势只会越来越大。现在人造汽油跳出来说自己更环保,我得给它算算总账。“羊毛出在羊身上”,它的环保是建立在大量绿电的基础上的。如果用来生产人造汽油的电,本身是煤电,那它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可能比直接烧汽油还高!这不就成“伪环保”了吗?而且,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催化剂、化学反应的副产物,这些对环境的影响,有没有被充分评估?全生命周期评估(LCA)可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光靠几张PPT和几个漂亮的数字,就想说服我们这些老司机,门儿都没有。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用户体验。电车的“痛点”是充电,油车的“爽点”是加油,这是不争的事实。我承认,等半小时充电,确实不如三分钟加满油来得痛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跑长途的卡友,对电车望而却步。如果人造汽油真能像汽油一样,快速加注,那对用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但问题是,这玩意儿能迅速普及吗?现在全国的加油站,都是为传统汽油设计的,改造兼容人造汽油,需要时间,需要钱。而电动车的充电桩,虽然还在建设,但“村村通”的速度也不慢。“便捷”和“享受”,你会怎么选?电车的静谧性、智能化、加速的平顺感,这些都是燃油车很难比拟的。我开过朋友的某新势力电车,那智能化程度,简直像开飞船。人造汽油车,总不能在智能化上也碾压电车吧?那不成了“马车装上了火箭发动机”?
所以,综合来看,人造汽油的出现,确实为未来的能源格局增添了一抹亮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它想彻底颠覆新能源车的主导地位,现在说还为时过早。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环保真实性、普及速度,这些都是横亘在它面前的大山。新能源车的未来,远不止是“用电”还是“用油”的简单选择,它关乎的是整个社会的能源结构转型、技术创新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这看似完美的“人造汽油”,你真的会放弃已经体验到的电车便利与静谧,回头去拥抱那个熟悉的加油枪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