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携智驾核心团队加码智能化!

智能化才是终局,比亚迪的“下半场”开始了。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从来不是一场短跑。电动化只是上半场,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智能化的能力和落地速度。

7月28日,比亚迪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携智驾核心团队在深圳总部正式亮相,首次系统披露了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方向与战略节奏。一家电动车巨头,正在把全部资源倾注到智能化战场。

数据已经说明一切。仅在5月,比亚迪带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销量就达到23.1万辆,占比接近八成。到今年底,这一智能驾驶车队的保有量有望突破400万辆。而这,正是比亚迪擅长的打法——通过规模效应,快速摊薄高昂的软硬件成本,在量中取胜。

杨冬生坦言,智能驾驶的团队人数从20万辆扩展到400万辆,并不需要成倍增加人手。核心不是堆资源,而是用体系化的研发、测试和部署能力实现效率领先。在这一点上,比亚迪有着整个行业都难以比拟的纵深和体系力。

在研发模式上,比亚迪并不执着于“全栈自研”的标签,而是采取自研与合作双轨并行的策略。天神之眼系统已经分为A/B/C三个技术平台同步推进,B平台将覆盖至十几万元级别的主力车型。目前,核心算法团队已突破千人规模,但比亚迪强调开放心态,愿意引入优秀供应商共同提升系统能力。这种务实的策略,有望带来更快的产品迭代和更高的性价比。

在比亚迪的判断中,智能驾驶的瓶颈从来不在技术本身,而在用户信任和真实使用。在天神之眼系统突破百万保有量后,比亚迪迅速启动大规模OTA升级,同时在泊车场景中率先提出“安全兜底承诺”,这意味着一旦系统出现责任不明的极端情况,厂商将主动承担用户风险。这种举措直接带动了用户使用率的大幅提升,目前已有超过六成车主在真实场景中频繁调用泊车功能。

比亚迪对于前沿技术也保持理性态度。虽然持续投入VLA等高阶方案的预研,但量产必须建立在明确的用户价值与技术领先之上。在海外市场布局上,比亚迪也秉持渐进原则,优先选择重点国家和重点车型切入,确保节奏可控、体验稳定。

目前,比亚迪已完成智驾与座舱团队的一体化整合,“天神之眼”正向全系车型扩展,甚至可能下探至海鸥等十万元内产品。这也意味着,智能驾驶即将从“旗舰才配有”变成“家家都有”,从炫技卖点变成购车标配。

很多人还沉浸在电动化带来的热潮中,但比亚迪已经切入更深层次的智能化战场。一个巨头的全力下注,往往不是一场试探,而是对未来终局的判断。比亚迪要的不是领先一步,而是彻底改变行业的速度与逻辑。

真正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