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而“单踏板模式”也随之走进了大众视野。这种模式下,驾驶员只需松开加速踏板,车辆就会自动减速直至停车,听起来方便又节能。然而,这种模式也引发了诸多争议,甚至被认为是造成一些交通事故的“元凶”。
为了规范新能源汽车的制动系统,保障行车安全,工信部近日发布了《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规的核心内容:
禁止默认单踏板刹停: 新规明确规定,所有乘用车在默认状态下不得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完全停车,驾驶员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车辆刹停。这意味着,以往一些新能源汽车默认开启的“单踏板模式”将不复存在,驾驶员需要主动选择是否启用该模式。
强制安装ABS防抱死系统: 新规要求所有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须强制安装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以防止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从而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和控制性。
规范动能回收系统: 新规对电力再生系统提出了要求,也就是目前新能源车中常见的动能回收系统。规定在能量回收减速度大于1.3米/秒²时,车辆须点亮制动灯,以提醒后方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者,避免追尾等交通事故的发生。
其他要求: 新规还对电力传输制动系统、紧急制动信号、制动衬片磨损检查、电子驻车制动电气失效等内容做出了修改和规范。
新规的意义:
降低误操作风险: “单踏板模式”容易导致驾驶员养成依赖加速踏板制动的习惯,在紧急情况下容易误操作,造成交通事故。新规的出台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保障行车安全。
规范新能源汽车发展: 新规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汽车安全标准迈入了与国际接轨、并引领创新的新阶段,将有效推动、引导和规范我国汽车制动产品发展。
重塑安全驾驶习惯: 新规的实施,将引导驾驶员养成正确的驾驶习惯,更加注重制动踏板的使用,提高驾驶安全意识。
新规的影响:
对新能源汽车企业: 新规的实施将迫使新能源汽车企业对制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新标准的要求。
对消费者: 新规的实施将让消费者更加了解“单踏板模式”的风险,并引导他们选择更加安全的驾驶模式。
总结:
工信部发布的《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是保障新能源汽车行车安全的重要举措。新规的实施,将有效降低“单踏板模式”带来的风险,规范新能源汽车发展,重塑安全驾驶习惯,为亿万驾驶者保驾护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