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西产言论引争议,60分车型该不该上市,专家观点错在哪?

最近,关于“60分汽车”能不能上市这事儿,在网上可以说是吵翻了天。

起因是同济大学的朱西产教授,一位在汽车行业里响当当的专家,在一个会上说,现在搞的智能驾驶,强制标准定在60分就够了,没必要非得拉到80分。

这话被剪成短视频一放出来,好家伙,就像往热油锅里泼了一瓢水,瞬间就炸了。

很多朋友一听就火了,说这开车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怎么能“60分万岁”呢?

朱西产言论引争议,60分车型该不该上市,专家观点错在哪?-有驾

标准当然是越高越好,越高才越安全啊。

一时间,批评和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都觉得这位大学教授说错了话。

但是,这事儿真的就像大家第一眼看到的那样简单吗?

朱教授到底是没想明白,还是说出了一个我们很多人没注意到的现实问题?

咱们今天就安安心心地,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的里里外外给掰扯清楚。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个最关键的地方,这也是很多人产生误会的核心。

朱教授谈论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我们脑子里想的那种“全自动驾驶”,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咱们一说起智能汽车,很多人脑海里的画面就是,人坐在车里可以完全不管,车子自己就能从北京开到上海,路上该拐弯拐弯,该超车超车。

朱西产言论引争议,60分车型该不该上市,专家观点错在哪?-有驾

朋友,那种技术现在还属于未来的范畴,叫做L4或者L5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

对于那种车,别说朱教授了,全世界的专家都认为,安全标准必须是100分,差一分一毫都不行,因为到那个时候,汽车就是司机,出了事责任全在它。

可咱们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无论是十几万的家用车,还是几十万的豪华车,它们搭载的系统,在法规和技术上都属于L2级别,也就是“驾驶辅助”。

听听这名字,“辅助”,重点就在这两个字上。

它的意思是,开车的主角永远是你,这个系统只是个“帮手”,或者说是个“高级副驾驶”。

它存在的意义是帮你分担一部分驾驶任务,让你开得轻松一点,而不是替代你。

所以,用未来全自动驾驶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辅助驾驶,就像要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去参加百米赛跑,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

朱教授也说得很清楚,如果讨论的是L3、L4,那必须是满分,但对于L2这个“帮手”来说,标准定得高低,影响的更多是使用体验,而不是法律上的安全责任归属。

朱西产言论引争议,60分车型该不该上市,专家观点错在哪?-有驾

咱们举个例子就更明白了。

一个“60分”的辅助驾驶系统,就好比你开长途,它能帮你踩着油门保持速度(这就是自适应巡航ACC),还能帮你扶着方向盘,让车子尽量在车道中间走(这就是车道保持LCC)。

它能干的活儿不多,大部分复杂的路况,比如突然窜出来的行人、路上的大坑,都需要你这个正驾驶亲自处理。

而一个“90分”的系统呢,它能干的活就多了,不仅能跟车、保持车道,还能在高速上帮你打灯自动变道,甚至在一些城市的红绿灯路口帮你起步停车。

但是,即便它再厉害,它也只是个“辅助”,总有它识别不了的极端情况,比如一个奇形怪状的工程车,或者一个夜里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这时候还是需要你瞬间接管。

所以,无论是60分还是90分,只要驾驶员的责任不变,你就不能把身家性命完全托付给它。

既然都不能完全放手,那么把入门门槛定得特别高,是不是有必要,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接下来,咱们再聊一个更现实,也更扎心的问题:如果真的像一些朋友希望的那样,把强制标准从60分提高到80分,会带来什么后果?

朱西产言论引争议,60分车型该不该上市,专家观点错在哪?-有驾

很多人可能会想,那当然好了,以后我们买的车都更高级、更安全了。

但事实很可能会给大家泼一盆冷水。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以后咱们普通老百姓买的那些十来万的家用车,可能连最基础的自适应巡航功能都不会再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分数”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成本。

一套能考到80分、90分的智能驾驶系统,它需要非常昂贵的硬件支持。

比如,得有好几个激光雷达,这东西一个就可能上万块;得有算力特别强大的芯片,这芯片的成本也低不了;还得有一个庞大的软件研发团队,没日没夜地写代码、做测试。

这一整套下来,成本增加个几万块钱是轻轻松松的。

朱西产言论引争议,60分车型该不该上市,专家观点错在哪?-有驾

对于那些卖三四十万、五六十万的高端车来说,这点成本可能不算什么。

但对于咱们大多数人买的,十万出头、十五万左右的家用车来说,车企的成本控制都是精确到几百块、甚至几十块钱的。

你让它为了达到一个非强制的“高分”,把车价硬生生提高好几万,那这车还怎么卖?

最理性的商业选择,就是干脆把这个功能砍掉,直接变成一辆纯粹由人来开的“裸车”。

朱教授用汽车碰撞安全来举例,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咱们国家强制要求的汽车安全标准,是50公里时速的正面碰撞,这就是“60分”的及格线,所有车想上市都必须通过,哪怕是几万块钱的小车。

但是,大家经常听说的那个中保研测试,里面有个特别难的“25%小偏置碰撞”,那个难度就相当于“80分”甚至“90分”了,一般只有设计和用料更好的、价格更贵的车才能拿到好成绩。

您想啊,如果国家强制要求,所有车都必须在那个最难的碰撞测试里拿高分才能卖,那结果会是什么?

朱西产言论引争议,60分车型该不该上市,专家观点错在哪?-有驾

结果就是,可能所有10万元以下的车型都会因为成本太高而被迫停产。

谁不希望自己的车更安全呢?

但如果这种“更安全”的代价是让大部分人根本买不起车,那这种标准就脱离了实际,变成了“何不食肉糜”。

回到智能驾驶上,同样的道理,盲目提高准入门槛,最终受影响的,恰恰是想用有限的预算享受到一点点科技便利的广大普通消费者。

最后,我们还要明白,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

智能驾驶技术想要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可靠,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海量的真实道路数据。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光在教室里做卷子是不够的,他得去社会上实践,才能真正成长。

朱西产言论引争议,60分车型该不该上市,专家观点错在哪?-有驾

每一辆在路上行驶的、带有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其实都是一个“数据采集员”,它遇到的每一次加塞、每一个雨天、每一个夜晚,都在为背后那个巨大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

如果把标准定得太高,只有少数几家技术最顶尖的公司生产的昂贵车型才能上路,那数据来源就太少了。

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就会被大大拖慢。

允许“60分”水平的产品进入市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为了让更多的车辆能够参与到这个数据积累的过程中来,让技术在真实的、复杂的交通环境里不断地去验证、去修正、去迭代。

这样,整个国家的相关产业才能更快地发展,我们才能更快地用上更便宜、也更好用的“80分”甚至“90分”的系统。

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务实做法。

说到底,辅助驾驶的安全问题,根本不在于那个分数是60还是80。

真正危险的,是车企把一个80分的系统吹嘘成100分来卖,而用户也真的把它当成100分来用。

面对一个只值60分的系统,驾驶员反而会格外小心,知道它能力有限。

但面对一个特别好用的90分系统,人就容易放松警惕,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而事故往往就发生在这种麻痹大意的瞬间。

所以,更需要强制执行的,应该是让车企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它的系统能力边界在哪里,并且用技术手段来监督驾驶员,确保我们时刻保持专注。

让技术回归辅助的本位,让驾驶员担起应负的责任,这才是通往更安全、更便捷的未来的正确道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