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长安领跑!L3准入仍存门槛

L3自动驾驶车型名单公布

2025年7月,第一批可以合法上路的L3级自动驾驶车型名单终于公布了,这标志着智能驾驶不再只是PPT上的概念,真正开始进入实际测试和应用阶段了。这份名单不仅让大家看到了各个汽车厂商在高级自动驾驶方面的真实水平,也预示着未来智能出行领域的竞争格局。有的车企因为技术扎实、合作资源多,早早拿到了“入场券”;而有些车企信息不透明,让车主们还在犹豫观望。不过,L3级自动驾驶要真正普及开来,还得解决不少问题,比如应用场景的限制、责任划分这些实际难题。

赛力斯长安领跑!L3准入仍存门槛-有驾

双雄争霸,牌照之争

从牌照数量来看,长安汽车和赛力斯(也就是问界)应该是最大的赢家,可以说是“双雄争霸”,谁都不服谁。长安汽车拿下了17张测试牌照,这数量真的是甩别人几条街,简直就是“牌照收割机”啊。他们旗下的深蓝SL03、阿维塔11、12、07、06,还有全新旗舰车型深蓝S09 Ultra都进去了,覆盖了30万到50万这个主流的高端市场。

长安这种“多品牌撒网”的策略挺聪明的,不仅能积累各种路况的数据,还能在高端市场打出“全家桶”的感觉,进一步巩固他们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优势。

而赛力斯(问界)这边,虽然牌照数量比长安少一些,只有11张,但他们的布局更精准。尤其是跟华为合作得特别紧密,问界M9作为旗舰车型率先入围,M8和2025款M7也紧跟上,三款车型都用了华为的智驾系统,形成了“高端+主流”的产品组合。

对问界来说,拿到L3级别的准入资格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能强化用户对“华为智驾=可靠”的印象。特别是在30万以上的SUV市场,这可是他们和理想、蔚来竞争的一大王牌。

智能驾驶布局差异

跟比亚迪、宝马、奔驰这些传统大厂比起来,他们的表现就显得有点“保守”了,每个品牌只拿到了一张牌照,极氪也才拿到两张,跟那些头部玩家差距还挺大的。虽然像比亚迪汉EV、宝马i7、奔驰S级、极氪007这些车都进了名单,但它们的推广范围有限,车型种类也不多,更像是“走个过场”,还没形成真正的规模化布局。

网友们也调侃说,“比亚迪拿牌照就像走个流程”,尤其是他们公布的准入名单里,提到“汉EV”和“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仰望车”,表述有点模糊,搞得消费者一头雾水:“到底哪款车能真正用上L3级别自动驾驶?”这也反映出他们在智能驾驶落地节奏上的犹豫不决。

从车型的细分来看,这次首批入围名单也有点“高端先上,细分补位”的意思。除了问界和长安的高端主流车型之外,奇瑞和北汽也开始瞄准中产家庭,推出了智界R7/S7 Ultra、享界S9旅行版这样的家用导向车型;而东风则玩得比较另类,把岚图梦想家MPV和猛士MF817越野车都放进了名单,填补了高端MPV和硬派越野领域在L3辅助驾驶方面的空白,显示出他们“差异化竞争”的思路。毕竟在家庭出行、户外越野这些场景里,L3的辅助驾驶需求其实也很强,提前布局就能抢到细分市场的先机。

L3自动驾驶限制多

不过啊,L3级自动驾驶的落地并不是“拿个牌照就能随便用”的。实际使用起来还是有不少限制的。

先说说适用场景吧。现在L3主要是在高速、快速路这些封闭路况下能用,像城市里那些复杂的路况,比如行人突然横穿马路、没有保护的左转这些情况,L3是搞不定的。也就是说,你每天上下班最常遇到的路况,还得靠L2级别的辅助驾驶来帮忙。

再说说硬件配置。不同车型的感知能力差别挺大的。像问界M9和阿维塔11这种车,装了激光雷达加上多颗毫米波雷达,就算下雨、起雾或者晚上光线差的时候,也能稳定识别周围环境。但有些车只靠纯视觉方案,一旦光线变化大,比如白天突然变黑夜,或者有强光干扰,就可能出现识别不了的情况,这时候可就危险了。

再来说说上线节奏。L3功能得等车企通过OTA推送才能用,而且还要看地方政策。现在只有部分试点城市开放了L3的使用权限,全国范围内全面普及还早着呢。

最关键的是,L3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没解决——责任划分。L3的核心就是系统在特定情况下会接管车辆控制权,但一旦出事故了,责任该算谁的?是车主还是车企?现在行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不仅让车企在推出L3功能时特别谨慎,也让消费者心里没底。虽然“放手开车”听起来很酷,但真出了事没人负责,谁敢放心用呢?

理性选择L3车型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选择L3级别的车型要理性一点。如果你预算够、经常跑高速,那像问界M9、阿维塔11、深蓝S09这些已经明确入围的车型,硬件配置扎实,算是比较靠谱的选择。就算现在有些功能还没完全上线,但后续升级有保障,不用担心。

如果你更看重家用或者一些特定使用场景,可以先等等,比如奇瑞、东风这些品牌可能会推出更适合日常使用的L3车型。

如果对技术稳定性或者责任划分还有疑问,也可以再观望一下广汽、蔚来这些品牌的后续名单,别急着跟风买。

第一批L3准入名单出来,只是智能驾驶竞争的“第一枪”。接下来,车企不仅要比谁拿到的“牌照”多,还得在算法优化、安全冗余、政策配合等方面下功夫。只有当技术足够成熟、责任划分清楚、适用场景全面,L3才能真正从“高端尝鲜”变成“全民普及”。

这场竞争的最终赢家,还是那些希望拥有“安全又省心”的智能出行体验的消费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