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超过五千辆崭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像铁水一样汇入码头,再涌向世界一百八十多个角落。这场面,挺提气的,对吧?让人恍惚间觉得,那个几十年前还得用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彻底翻篇了。可就在你飘飘然的时候,一个搞了半辈子修理厂的老朋友,却发来一句话:现在国产车的底盘,还是那个老毛病,开个三年,那声音就跟散架似的。
你看,现实就是这么个东西,总在你最兴奋的时候,给你一盆冷水。
十年前,圈子里的专家们就在饭桌上唉声叹气,说咱们的汽车工业重主机,轻配套,心脏病一直没好利索。那时候,国产发动机的装机率还不到三成,别人的专利技术把门锁得死死的。你造一个车壳子,里头跳动的还是人家的心。
现在,这心好像是换了。我们不玩那个传统赛道了,改玩电池了,号称换道超车。这选择背后,其实藏着点说不出口的无奈。就拿发动机热效率来说,这是内燃机的命根子。我们最好的产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就做到百分之三十七八的样子,可人家丰田、本田,轻轻松松就上了百分之四十,甚至四十一。别小看这百分之三四的差距,背后是几十年的材料学、精密加工和数不清的失败试验。这东西,没法弯道超车,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熬。
自动变速箱就更头疼了。国内不是不能造,AT、CVT、DCT都能做出来,可有些产品的故障率能飙到一半。这意味着你买两台车,就有一台可能在路上把你扔下。这种事,谁受得了?所以啊,换道超车这个词,听起来豪迈,实际上,更像是绕开了那个我们实在攻不下的山头。
绕开之后,我们一头扎进了电池里。这一下,确实玩出了名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结实得不像话;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拿下了全球的大半江山,动力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做到了三百瓦时/公斤,这在国际上都算得上是顶尖水平。中国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现在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对象。
这一顿操作下来,效果是立竿见D见的。整个产业链都被盘活了,从正负极材料到小小的芯片,再到工厂里的机器人,大家都有了饭吃。新能源车成了拉动内部循环的一个巨大引擎,供应链的本土化优势也慢慢建立起来。
但是,事情总有另一面。你电池做得再好,上游的锂、钴、镍这些原材料,价格一涨就是十几倍。电池厂的大佬们只能咬着牙,靠技术升级和规模效应硬扛,才没让车价飞上天。即便如此,电池价格还是涨了三四成。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的理事长刘宝生也说过,咱们的行业在原始创新上还差点意思,知识产权保护得跟上。说白了,我们擅长把技术做到极致,但从零到一的原创火花,还是不够多。
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拧巴的局面。一方面,我们的新能源车意气风发,每天都在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占了七成左右;另一方面,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传统汽车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我们依然有明显的短板,还得依赖别人。
这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练就了一门独步天下的新奇武功,但下盘功夫却一直没练扎实。这样真的能算是汽车强国了吗?这个问题,可能没人能马上回答。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完整、最有韧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值得骄傲。一辆车上超过两千片的芯片需求,带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更轻更薄的车身材料,也推动了材料科学的进步。
所以,这究竟算不算成功?或许答案没那么简单。在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竞争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我们现在手里的牌,是一块领先的电池,和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这辆飞驰的电车,它的底盘,真的够稳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