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威马汽车负债200亿了?
别急着关灯走人,这故事比韩剧还跌宕起伏。
咱先不按时间线排队,倒着来瞧瞧这场“新能源梦碎”大戏怎么收尾的。
2025年初,一纸法院接管令把威马推上风口浪尖。
紧跟其后,深圳翔飞扔进10亿,说是要搞个复兴计划——听起来像电视剧里的救火队员登场,但细看那1万辆车的复产目标和那个号称能远程修车的APP,简直成了笑话:卡顿得像老年代步车开到半路抛锚,你说这科技感哪里去了?
泰国组装厂想往中东、东南亚市场跑,这操作让人怀疑,是不是打算甩锅给海外市场,把国内亏损当作“国际贸易”?
真是有点儿甩手掌柜的味道。
回溯几年前,2015年沈晖带着十几亿资金杀入上海造车圈,那阵势跟刚毕业的小伙拿父母的钱去创业没两样,“我要做中国特斯拉”的气焰冲天。
员工人数蹭蹭涨,公司扩张速度堪比高铁。
但你知道吗?
快,有时候就是慢性自杀。
他在温州盖工厂砸下67亿元,可材料供应链一拖再拖,让整个量产计划屡次跳票。
那画面,就好像球队买了一帮明星,却连训练基地都搭不好。
销量数据亮眼得吓人——2019年破万台!
不过背后的水分多到让老司机都眨眼睛:内部员工被迫买自家车刷销量,不少4S店配件断货,客户保养维修等得花式心累。
一位维修师傅私底下吐槽:“仪表盘闪烁不停,好多人等大修排长队,我们自己零件都缺。”
品牌形象从云端直接滑落悬崖,用不了几年就变成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段子。
疫情来了,一切加速崩盘。
2020年卖不到3万辆,每辆赔6万块,这烧钱速度堪比NBA巨星转会费爆炸。
而公司高层一年收入12亿人民币,对比基层发工资难的问题,人们忍不住调侃:“老板月薪百万,小弟公交挤不上。”
企业文化彻底垮塌,就像一个篮球队里只有明星控球后卫,全队其他人却没人传球,也玩不出战术。
到了2022年底,更惨的是工厂半停摆,还欠供应商200多个亿。
有家电池厂直接堵门催债,那情景活脱脱现实版《生存游戏》。
而沈晖呢?
传闻套现股权,把家属送美国移民,在上海纽约低调买房,然后神秘失联,被列入限消费名单。
这剧情拐弯抹角,比哪部谍战剧都精彩,不过结局嘛……大家懂的,就是典型资本寒冬中的逃兵套路。
有人替他辩护,说这事也怪不得个人,中国新能源炒作盛宴太疯狂了,一个踩雷谁敢保证没风险?
更有宝能集团可能接盘,再续传奇之类传言。
不过我倒觉得,没有核心技术和产品优势,再多钱也是烧纸;重整意味着资产洗牌、人事震荡,对消费者来说,只怕服务体验继续缩水。
不是什么换老板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漫长又痛苦的“救赎”。
站在用户角度,看那些曾经掏腰包买威马的人,现在估计心态复杂极了。
“保养难”“配件缺货”“售后缩水”,还有维权成本越来越高。
一条微博评论戳中了痛点:“以为买的是未来,其实是在交智商税。”
这种体验累计下来,不仅毁品牌,更影响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信誉发展,大伙儿以后掏钱包可得三思啊!
聊聊背景,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技术革命,它还是生态转型的大棋局,是全球经济新格局的一部分。
在这个舞台上,每个造车新势力都是实验品,他们成功失败折射制造业升级的阵痛。
所以盯着某一家公司的狗血剧情看热闹未免太狭隘,要跳出来看看全貌才靠谱。
当然,对于吃瓜群众来说,看这些跌宕起伏,自带流量密码,比追综艺还过瘾!
顺便提一句体育圈也不是没有类似例子,比如詹姆斯·哈登那个季后赛魔咒,多次因为团队磨合差导致提前出局。
这说明啥?
单靠一两个超级巨星撑不起全场比赛,没有团队化学反应,那成绩只能靠嘴皮子吹。
同理企业管理,高管光喊口号没用,还拿巨额薪资压榨普通员工,这是典型内耗爆表症状,好公司指望它翻身谈何容易?
所以啊,这桩电动车“帝国”轰然倒塌事件,不止是财经新闻那么简单,它混杂了创业泡沫、管理乱象以及社会价值观冲突。
如果非让我总结一句教训,我宁愿说:梦虽美,但千万别忘地上的泥巴多深。
当舆论放大镜对准别人家的芝麻时,我们是不是该先照照自家的西瓜?
最后问问你,看完这一出“大戏”,有没有种既想吐槽又欲罢不能的感觉?
毕竟,新势力冒险,总有人赢,有人摔跤,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新能源江湖呢?
欢迎留言扒一扒你的观点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