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刚提了小米SU7没几天,脸都快绿了,给我看手机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9月份刚发的召回公告。他那辆宝贝车,赫然在列,召回编号尾巴上还缀着一个刺眼的字母“I”。我凑过去一看,旁边斯巴鲁和丰田的召回公告,结尾字母却是“V”。他一脸懵圈:“这玩意儿还有讲究?不都是召回吗?”
何止是有讲究,这背后藏着的东西,可比车本身有意思多了。
同样是2025年9月这波召回,斯巴鲁召回48辆岚鲲,丰田召回近3万辆电动车,小米则是超过11万辆SU7。数字放一边,关键看态度。斯巴鲁和丰田的召回编号,比如“S2025M0153V”,最后的“V”代表的是“生产者主动召回”。说白了,就是车企自己查出毛病,比如空调软件可能影响除雾,不等用户骂娘,自己先跟监管部门“自首”,然后麻利地打电话、寄挂号信通知车主回来免费升级。这叫体面。
小米SU7这个“I”就有点微妙了。“受调查影响召回”,听着就带点被动。这通常是什么剧情呢?是大量车主反映同一个问题,比如这次的L2辅助驾驶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识别能力不足,抱怨声传到了监管部门耳朵里。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拿着一堆数据和案例找到车企,车企这才“根据调查结果”发起召回。虽然小米也是通过OTA远程升级,车主不用跑腿,但这个“I”字,总让人心里犯嘀咕: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抱怨,没有监管介入,这事儿是不是就这么过去了?感觉自己像不像那个被推上手术台的小白鼠?
这串看似乱码的11位召回编号,其实是每个车企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张“体检报告”,遵循的是《GB/T 39061-2020 汽车产品召回编号规则》。首字母“S”代表安全缺陷,“E”是环保问题。接着是年份,产品类型(“M”是汽车),然后是当年的召回顺序号。最后那个字母,才是灵魂所在。
“V”是优等生,“I”是需要老师督促才交作业的学生,而最要命的是“O”——责令召回。
遇到“O”,那说明事情已经相当严重了。车企明明知道车子有巨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刹车软管可能破裂,却揣着明白装糊涂,硬挺着不召回,想蒙混过关。最后监管部门忍无可忍,直接下达强制命令,勒令其限时整改。这种召回,对车企是奇耻大辱,对车主则是救命警报。收到“O”类召回通知,别犹豫,别侥幸,第一时间冲去4S店,因为那通常意味着你的车正处在极高的风险之中。
想知道自己的车有没有“案底”也很简单。打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回中心的网站,把行驶证上的VIN码输进去,一查便知。或者关注“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公众号,还能顺手提交自己发现的车辆问题线索,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I”类召回的吹哨人。
这几年的召回,尤其是新能源车的召回,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软件层面。空调程序、辅助驾驶算法,这些过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现在成了安全的核心。好在大部分都能通过OTA远程升级解决,省了车主跑腿的麻烦。这也给所有新能源车主提了个醒:别嫌烦,车辆系统的每次更新提示,都可能是修复一个潜在安全漏洞的机会。
所以,以后再看到召回公告,别光看热闹,也别一味觉得是坏事。车企愿意主动亮出“V”,说明它在乎自己的脸面和你的安全。就算是“I”,也说明有监管部门在替我们撑腰。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那些在问题面前一片死寂、安静得可怕的车企。毕竟,敢于承认错误是一种能力,而悄悄让你当试验品,则是另一回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