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韩国汽车出口额飙到60亿美元,同比暴涨17%,朋友圈里做外贸的朋友都在转发这个消息,说韩国混动汽车最近在东南亚、欧盟和中东简直卖疯了。但中国更猛,同期出口77.4亿美元,44.1万辆车,其中新能源就占了13.1万辆,同比暴增60%。都是汽车出口大国,为啥差距还拉大了?韩国混动到底使了啥招,中国新能源又该怎么接招呢?
先说说韩国混动这波逆袭,真有点闷声发大财的意思。我有个在首尔留学的朋友,去年年底回国跟我聊,说现在韩国街头跑的出租车、家用车,十辆里有七辆都是混动,尤其是现代伊兰特混动和起亚K5 HEV。他特意算了笔账,伊兰特混动每升油能跑21.7公里,K5 HEV满油能跑900公里,省油程度跟日本车有得一拼,但开起来动力更足,有点德系车的劲儿。关键是价格还便宜,起亚K5在韩国本土通过直营店卖,才13万左右,要是进口车,光关税就得加6万多,谁还愿意买贵的啊。
韩国车企在技术上也挺有门道,当年日本车企把混动专利捂得严严实实,韩国直接另辟蹊径,搞出了并联混动结构,绕开了专利壁垒。现代那台1.6L Kapa发动机,热效率直逼丰田普锐斯,省油又有劲。在市场策略上,他们特别会抓不同地区的需求,东南亚国家看重性价比,欧盟严抓排放法规,中东地区喜欢长途续航,韩国混动正好都能对上号。再加上韩国年轻人特支持本土品牌,本土市场占有率能达到80%,剩下20%给奔驰、宝马这些高端进口车当“门面”,这算盘打得够精。
但中国新能源也不是吃素的,别看韩国混动来势汹汹,有自己的硬实力。去年我去青岛出差,路过比亚迪的工厂,那场面太震撼了,整整齐齐的电动车排着队准备出口,听当地朋友说,蓬莱港有一次单批就出口了1334辆比亚迪汽车,这效率没谁了。比亚迪在泰国的工厂年产能都到15万辆了,在当地市场份额能有41%,连日本市场都被攻下了,比亚迪在日本的销量都超过丰田了,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的优势在哪呢?是技术护城河够深,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能量密度能到300Wh/kg,汉EV续航轻松超600公里,还有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配上超充网络,在深圳这种大城市,42万个充电桩,充电比加油还方便。再说产业链,从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再到整车制造,全链条都能自己来,成本比欧美车企低30%都不止。宁波的“无水港”模式,物流成本每箱能降千元,蓬莱港还有“绿色通道”,出口通关两天就能搞定,这效率国际上都少见。
现在行业里都在讨论混动和纯电的未来,我觉得这就像一场接力赛。韩国混动在2025 - 2030年这段过渡期,凭借技术和价格优势,肯定还能蹦跶一阵,但纯电技术迭代太快了,的800V平台都开始普及了,充电速度越来越快,续航越来越长,早晚得把混动甩在后面。而且中国新能源出口均价都突破3万美元了,再也不是以前靠低价走量的时候了,现在靠的是技术溢价,这是质的飞跃。
政策层面上,韩国搞“买韩国货”政策,高关税把进口车挡在门外,就靠“一带一路”和RCEP关税优惠,打开更多市场。欧盟以前对华电动车收35.3%的关税,现在改成“最低价格机制”了,这其实也倒逼的车企去欧洲建厂,像比亚迪在匈牙利就有工厂,元PLUS在德国卖得特别好,这说不定还是个机会呢。
回头看看这几年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从以前跟着别人跑到现在领着别人跑,心里真是感慨。记得刚工作那会,路上跑的电动车没几辆,充电设施也少,现在满大街都是新能源车,充电桩比奶茶店还多。靠的就是全产业链的努力,从电池到芯片,从设计到制造,每个环节都在进步。韩国混动确实给提了个醒,在细分市场上还得加把劲,比如插混领域还能再深挖。但从长远看,全球能源转型是大趋势,欧洲2035年都要禁售燃油车了,的产业链优势这么明显,未来5年出口份额超过40%完全有可能。
你身边有没有朋友因为性价比选了韩国混动?或者更看好中国的纯电车型?我反正觉得,这就像一场马拉松,韩国混动现在是跑在前面的选手,但中国新能源是耐力更足的那个,越往后越有劲儿。你说,这场“混动黄昏”与“电动黎明”的对决,最后谁会赢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