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万台对168万台:吉利新能源占比48%,奇瑞39%,这18万辆的差距背后藏着什么?单车均价13万对11万

186万台对168万台:吉利新能源占比48%,奇瑞39%,这18万辆的差距背后藏着什么?单车均价13万对11万,两年后的格局或许就定了

4S店门口,两个提车的车主聊了起来。一个刚定了银河L7,另一个订的风云A8。银河车主说平台底子决定体验上限,风云车主回怕什么,发动机热效率摆那儿。俩人谁也没说服谁,最后加了微信说半年后再约。我站在旁边听完,突然觉得这场景挺有意思——这不就是吉利跟奇瑞现在的缩影么?

开车十几年,见过太多品牌起起落落。五年前要问吉利跟奇瑞谁更能打,还真不好说。那会儿奇瑞靠发动机技术吃饭,吉利刚开始折腾多品牌。现在到了2025年,局势似乎有点眉目了。

186万台对168万台:吉利新能源占比48%,奇瑞39%,这18万辆的差距背后藏着什么?单车均价13万对11万-有驾

先看数字。截至今年9月,吉利卖了186万多台车,奇瑞168万台。表面看差距不算大,但翻开细账就有意思了——吉利新能源占比快接近一半,奇瑞大概39%。这事儿得往深里琢磨:转型这活儿,抢的就是时间差。谁能提前半步把电动平台搭起来,后面的仗就好打得多。

我有个哥们儿去年提了极氪001,另一个朋友今年买了星途瑶光。两人偶尔见面都会互相调侃几句。开001那位说智驾系统覆盖三百多城市,高速上基本不用管;开瑶光那位也不服气,说混动系统省油才是硬道理,一箱油能跑一千多公里。

186万台对168万台:吉利新能源占比48%,奇瑞39%,这18万辆的差距背后藏着什么?单车均价13万对11万-有驾

其实他们说的都对,也都不全对。

吉利这几年的路子比较清楚——砸钱搞平台。浩瀚架构衍生出来的车型,从极氪到银河,开起来底盘质感确实不一样。我自己试过几款,那种整体性,跟油改电的车区别挺明显。当然,这套东西烧钱也是真烧钱,听说研发投入每年一百多个亿往上走。

奇瑞走的是另一条道。发动机技术积累深厚,鲲鹏混动系统热效率数据漂亮,实际油耗也确实低。但问题在于,纯电专属平台似乎还没大规模铺开。老平台改造插混能应付一阵子,长期看多少有点被动。

186万台对168万台:吉利新能源占比48%,奇瑞39%,这18万辆的差距背后藏着什么?单车均价13万对11万-有驾

有个细节挺能说明问题:单车均价。吉利今年第三季度突破了13万,奇瑞11万出头。别小看这两万块钱的差距,背后藏着品牌溢价、配置水平、用户认可度好几层东西。这玩意儿一旦拉开,追起来可不容易。

智能化这块儿,差距可能更大些。极氪的智驾系统我体验过,城市路况也能用,变道、避让都挺自然。奇瑞虽然也在跟进,但覆盖城市数量和使用体验上,还是能感觉出代沟。座舱这块儿也类似,有些车机系统响应速度快,生态打通做得好;有些刚起步,还得再打磨打磨。

186万台对168万台:吉利新能源占比48%,奇瑞39%,这18万辆的差距背后藏着什么?单车均价13万对11万-有驾

海外市场是个有意思的分水岭。奇瑞出口六十多万台,稳坐第一把交椅,全球经销商铺得挺开。但仔细看,主要还是燃油车走量,客单价相对低。吉利虽然总量不如奇瑞,可新能源占比高,均价也高,走的是品牌出海路线。这就像做生意,一个靠薄利多销,一个开始往高附加值方向走。哪条路更持久,时间会给答案。

说到底,两家企业的底层逻辑不太一样。吉利更像是在下一盘大棋——收购、投资芯片、电池,搞出行服务,整个生态越铺越开。奇瑞相对聚焦,把技术这条线抓得很紧,全球化布局也在稳步推进。各有各的活法,谁也别笑话谁。

前几天路过展厅,看到两边的销售小哥都挺能聊,但话术明显不同:一个强调科技感、智能化,一个主打性价比、可靠性。客户画像大概也不太一样,20多岁的年轻人往左边走得多,30多岁顾家的往右边看得多。

186万台对168万台:吉利新能源占比48%,奇瑞39%,这18万辆的差距背后藏着什么?单车均价13万对11万-有驾

从用户口碑看,吉利这两年评价上来得挺快,尤其是极氪,甚至超过了某些造车新势力。奇瑞在发动机可靠性、空间实用性上评价不错,但智能体验和服务方面,用户多少有些抱怨。这东西说起来虚,但直接影响复购率和品牌认可度。

第四季度几款新车上市之后,局面或许会更有意思。有些车覆盖的是大盘市场,有些主打差异化路线,走越野混动和旗舰SUV。谁能抓住这波年底冲量的机会,可能直接影响明年的排位。

186万台对168万台:吉利新能源占比48%,奇瑞39%,这18万辆的差距背后藏着什么?单车均价13万对11万-有驾

车圈有句老话:造车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现在看,两家各有各的节奏。只不过新能源这条赛道,起步早半拍可能就意味着优势能持续好几年。技术储备、平台成熟度、供应链掌控力,这些东西都需要时间积累,急不来。

至于谁更强?大概得看你怎么定义“强”这个字。看销量结构、看品牌势能、看未来想象空间,答案可能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挺确定的:留给追赶者的时间窗口,似乎正在慢慢收窄。那天在4S店门口碰到的两个车主,说好半年后再约着聊聊用车感受。我估计到时候,话题可能就不只是发动机跟平台那么简单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