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的失败,和你的失败,压根不是一个物种。
你的失败,是月底的房租,是银行的催收短信,是深夜便利店里舍不得加根肠的泡面。
人家的失败,是一场大型的、昂贵的、仅供内部观看的压力测试,一场关于继承者们如何被社会毒打的付费真人秀。
所以当吉利太子爷李星星在苏州的创业项目,从拿到上亿融资到人去楼空,只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候,你千万别急着共情,也别忙着嘲讽。
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创业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帝国运作法则的教学片。
一切都始于一个非常性感的开场。
今年五月,苏州的天气刚刚好,李星星,顶着“李书福之子”这个价值千金的Title,带着一个叫丁琰的技术大牛,成立了一家叫“一星机器人”的公司。
他们讲的故事非常新潮,叫做“倒做AI”。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不碰现在热得发烫的大模型,不跟风烧钱卷算力,而是直接把机器人扔到工厂里,让它在流水线上边干边学,自己进化。
这个概念,普通人听了云里雾里,但资本圈听了就觉得带劲。
因为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反共识”的牛逼,既避开了大厂们的屠杀区,又显得自己有独立思考,非常符合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投资人画像。
于是,故事讲出去不到四个月,上亿投资就拍到了桌上。
投资方名单金光闪闪,曹操出行、百度风投,一堆响当当的名字。
一个刚成立的初创公司,没产品,没数据,只有一个概念,就能拿到这么多钱,这合理吗?
太合理了。
因为你仔细扒拉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九成的钱,都来自吉利自家的产业基金或者关联公司。
什么曹操出行,什么晶能微电子,都是一个锅里吃饭的兄弟。
外面的钱,比如百度风投,更像是来捧个场、搭个伙,顺便卖吉利一个面子。
这不叫市场化融资,这叫家族内部定向拨款,美其名曰“生态投资”。
说白了,就是老爹看儿子想折腾,左手从集团掏了笔钱,经过一套复杂但合规的资本路径,打到了儿子右手开的公司账上。
整个过程充满了金融的美感,但本质和你妈给你微信转了200块让你买点好吃的,没啥区别。
唯一的区别是,人家这顿饭,值一个亿。
然而,魔幻现实主义大戏的高潮,来得比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还快。
十月份,这家被资本光环笼罩的公司,突然就没了。
没有破产公告,没有散伙饭,甚至没有一封全员邮件。
就是有一天,办公室门口的公司门牌被人悄悄摘了,官方公众号的内容被连夜清空,技术合伙人丁琰的领英简历,职业生涯在那一栏,被一个句号,永远定格在了2025年10月。
员工们更惨,很多人连三个月的试用期都没熬过,平均在职时间不到两个月,稀里糊涂地来,然后又稀里糊涂地被告知,项目没了,明天不用来了。
一切都消失得那么彻底,仿佛一辆幽灵马车,在午夜来过,天亮后只留下一地无人认领的南瓜。
一个正常的创业公司死亡,会像一场惨烈的车祸,零件散落一地,有哭的,有骂的,有追债的,一地鸡毛。
但一星机器人的消失,更像是一场精准的外科手术,或者说,一场计划内的“安乐死”。
项目没了,但构成项目的一切要素,都被完美地回收了。
钱?本来就是自家的,从集团的A账户,短暂地旅游到了B账户,现在只不过是回家了,毫发无损,甚至可能因为走了遍流程,在账面上更好看了。
人?以丁琰为首的技术团队,刚被宣布“就地解散”,门口就已经有好几家猎头和机器人公司排队等着抢人了。据说有人想把整个团队原班人马直接端走,重新开张。这些工程师是高价值的流动资产,从来不愁下家。
真正的“损失”是什么?是那个叫做“一星机器人”的空壳,和李星星那个“倒做AI”的创业梦。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天胡开局的项目,会死得这么快,这么安静?
因为它的出生,本就不是为了活下去,而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
在吉利这个庞大的机器帝国里,内部早已有多条战线在同时推进机器人和AI业务。
他们自己有个叫“千里科技”的项目,据说马上要上市了,做的也是类似的事情。
今年六月,吉利还刚刚投资了风头正劲的宇树科技,就是那个会跳舞的机器狗。
所以,你看懂了吗?
对于吉利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内部赛马机制。好几个团队,几条技术路线,大家一起跑,谁跑得快、跑得好,资源就倾斜给谁。
李星星的一星机器人,只是其中一匹参赛的马。
甚至,它可能都算不上一匹主力马,更像是一匹用来测试赛道的“陪跑马”。
它的任务就是去试试“倒做AI”这条路到底有多崎岖,需要填多少坑,以及,这条路是不是比另外几条路更有效率。
当内部评估下来,发现这条路“进展太慢”,或者“协同性不佳”时,那么这匹马的使命就完成了。
等待它的,不是草料和荣誉,而是被迅速、无声地处理掉,以免浪费资源,影响主力马队的冲刺。
李星星的个人意志和梦想,在这个庞大的、理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商业系统面前,一文不值。
这事儿最骚的地方在于时间点。
五月份,李星星的公司刚开张,他爹李书福就在公开场合大谈特谈,说吉利要“避免家族式管理”,要“职业化”。
话音刚落,儿子的公司就拿到了家族的“内部赞助”。
然后,在儿子项目被关停的几乎同一时间,李书firman再次强调集团的既定战略。
前脚董事长说要破除家天下,后脚太子的项目就原地“飞升”,这叫什么?
这叫大义灭亲式的现代化管理,叫含泪斩马谡的教科书式操作。
它对外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吉利,即便是董事长的儿子,也必须遵守集团的规则,项目不行,一样要被砍。
这既树立了李书福本人的铁腕形象,又给所有业务线的主管敲响了警钟。
至于太子爷本人,他失去了一个公司,但可能上了一堂价值一个亿的MBA课,关于权力的运作,关于资本的无情,关于个人在庞大组织里的渺小。
这笔学费,贵,但值。
更巧合,或者说,更让人觉得后背发凉的是,就在一星机器人悄然消失的那个月,10月20日,李星星在江苏江阴操盘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澄星股份,其办公大楼突然着了一场大火,浓烟滚滚。
澄星股份是李星星资本运作的成名作,他2022年接手这家濒临破产的公司,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财技,到今年上半年,利润暴涨了两倍多,堪称救火队长。
一场创业理想的熄灭,伴随着一场物理世界的大火。
你说这是巧合吗?当然是。
但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个主角身上,同一个时间段,让人感觉整个系统都在进行一种新陈代谢,那些旧的、不合时宜的、挡路的东西,无论是一个项目,还是一栋大楼,都得被清理掉,为新的秩序让路。
现在,苏州的机器人赛道依旧火热,今年新开了十七家相关公司,政府的扶持政策拿到手软。
吉利也没有停下脚步,他们还在继续投资智平方、优必选、天奇股份这些外部的机器人公司。
帝国扩张的步伐,从不因一次小小的试错而停歇。
李星星的创业故事,从头到尾,都不是一个关于0到1的创造神话,而是一个关于“父与子”的经典命题,一个关于“系统与个人”的残酷寓言。
他想证明自己,想走一条自己的路,但系统告诉他,所有的路,都早已被规划好。你可以选择走哪条,但你不能自己造一条。
在资本的棋盘上,太子可以是棋手,也可以是随时被弃掉的马。
关键看,老将觉得哪样走,赢面更大。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