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大涨14%创六年新高,转头就裁掉1750名新能源员工。美国最大车企通用的这波操作,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新能源赛道,通用真的要退了?
说实话,最初看到这组反差数据时,我也满是疑惑。一边是市场追捧的亮眼业绩,一边是大刀阔斧的新能源裁员,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藏着企业转型的理性抉择。核心观点很明确:市场适配比激进目标更重要,灵活调整是转型必修课。
先看那组让人眼红的财报数据。通用2025年三季度营收486亿美元,比市场预期多了近12亿美元;净利润13亿美元,调整后息税前利润34亿美元,双双超出预期。更关键的是,公司上调了全年指引,调整后息税前利润预计达120亿-130亿美元,汽车业务现金流更是预计高达192亿-212亿美元。
最值得说道的是,通用明确表示,业绩提升有一半功劳来自电动化。北美市场电动车交付量同比大涨45%,市场份额16.5%仅次于特斯拉;中国市场更争气,新能源车型连续十个季度增长,还实现了连续四个季度盈利。
可就在市场掌声最热烈时,通用的裁员公告砸了下来。底特律电动车工厂1200人失业,与LG合资的俄亥俄电池工厂550人被裁,算上两座电池工厂六个月停产导致的1550人临时解雇,新能源相关岗位波及超3000人。更让人意外的是,底特律工厂生产的还是悍马SUV等重磅纯电车型,产能直接砍半。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转型成功的判断标准。不是看目标多激进,而是看盈利能否持续、产能是否匹配需求。通用CFO保罗·雅各布森的话点破了关键:目前仅有约40%的电动车产品能盈利。这种“半赚半亏”的状态,再叠加外部环境变化,减速其实是必然,来源:通用汽车三季度财报会议实录。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美国新能源补贴的取消。9月30日,7500美元电动汽车购车补贴正式到期,通用预测美国市场销量会明显下滑。要知道,通用曾立下2035年停售燃油车的豪言,计划投入270亿美元研发30款电动车。可现实是美国电动车渗透率可能从10%腰斩,激进目标显然跟不上市场节奏。
氢燃料业务的调整,更能看出这种“向现实低头”的理性。通用宣布终止HYDROTEC下一代氢燃料电池研发,搁置5500万美元工厂建设。要知道,这家企业1966年就搞出了全球首款燃料电池汽车,算是氢能领域的“老大哥”。
但话说回来,通用没彻底放弃氢能。与本田合资的工厂还在生产工业用燃料电池,只是放弃了前景不明的乘用车市场。毕竟美国氢能源成本高、基础设施缺,消费者根本不买账。这种“收缩非放弃”的操作,其实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不仅是通用,整个美国车企都在经历“电动焦虑”。日产、Stellantis、保时捷都推迟了电动车型计划,AutoForecast Solutions副总裁山姆·菲奥拉尼预测,美国电动车岗位还会减少,产量可能退回几年前水平。但这绝不意味着新能源不行了,只是行业告别了“盲目扩张”的上半场。
通用自己也说得很清楚,新能源仍是重要方向,只是从“定死目标”改成“按需调整”。比如中国市场增长强劲,通用就没缩减这边的产能;美国市场遇冷,就及时砍产能降成本。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反而比死扛更靠谱。
你觉得企业转型该坚守激进目标还是灵活调整?你所在行业有类似“先踩油门再刹车”的战略转弯案例吗?如果是你操盘,会怎么平衡理想与现实?
 
全部评论 (0)